养老制度改革方案设计启动 人社部部长将直接负责
摘 要: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整体改革方案设计已经启动。接近人社部的人士透露,在收入分配改革的大框架下,分管社会保障的副总理马凯向人社部下达任务,其一为公务员薪酬体系改革方案,由人社部副部长何宪负责;其二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由人社部部长尹蔚民直接负责。
截至2013年3月底,全国有3.06亿人参加城职保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职保)
1997年建立,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主体,历史最长,覆盖城镇就业的企业职工。
到2013年3月底,参加新农保、城居保两项保险的参保者达到4.86亿人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
2009年底建立并迅速推广,这是第一个面向农民的国家养老金计划。
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居保)
2011年建立,是面向数千万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者和无业居民的一项补丁制度。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整体改革方案设计已经启动。接近人社部的人士透露,在收入分配改革的大框架下,分管社会保障的副总理马凯向人社部下达任务,其一为公务员薪酬体系改革方案,由人社部副部长何宪负责;其二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由人社部部长尹蔚民直接负责。
一位将于6月底参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讨论的专家向记者透露:“6月2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组织国内专家在该部的社会保障研究所讨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并且我们已经上报了整体设计方案建议。”
养老金之忧
研究称,未来养老金总负债将占GDP的62%-97%,随着支出的迅速上升,甚至可能超过国有资产总额
从覆盖率上看,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理论上,无论何种就业形态,所有人群都在制度保护之下,并有财政资金和国家承诺做后盾。但这背后,也隐藏着危机。
从世界范围看,养老金制度大体分为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两种。前者是由工作者供养退休者,下一代人支持上一代人;后者是由劳动者自身工作时的积蓄,支持其本人退休后的收入。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并存的设计,本意是将两种制度加以融合,取长补短,但囿于中国养老制度的先天不足,最终走上了过度依赖财政资金补血的路径。
截至2012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2.39万亿元。“养老金不存在支付缺口”的说法,被官方屡屡强调。但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是,自1998年至今,各级财政对养老金的转移支付已累计达到1.27万亿元,这意味着,养老金累计结余的一半以上来自财政投入。随着支付压力的增加,每年转移支付的数额持续上涨,1998年的补贴资金只有24亿元,2012年已经激增至2648亿元。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老龄化加剧,这一数字还将攀升。
看上去,除去财政补贴部分,目前的养老基金自身结余仍有1万多亿元,但由于目前的养老金统筹层级低,各地区之间无法横向调剂,若财政补贴不及时,一些地区的当期支付缺口将立即显现。
即便不考虑地区差异,从总体数字来看,万亿元积累额也将很快耗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研究团队测算,最乐观的估算结果是可维持到2020年,届时将出现3377亿元的养老基金缺口。在远期的未来,情况则更悲观。按照北京大学教授黄益平等学者的研究,长期来看中国政府最大的财政风险是养老金缺口,未来养老金总负债将占GDP的62%-97%,随着养老金支出的迅速上升,甚至有可能超过国有资产总额。
回溯国际历史,上世纪80年代,撒切尔和里根当政时期,英美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广泛、严厉的瘦身改革,直接动力来自1973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各国财政的不堪重负,以及“二战”后婴儿潮一代将在2010年开始退休、人口赡养率变化的老龄化压力。目前,这两大改革动因,在中国正逐步成为现实。
核心问题
双轨制
公务员不用缴费,退休按在职工资的80%-90%领取退休金;企业职工个人按照月工资8%缴费,养老金占其退休前工资的比例已滑落至45%
一直以来,双
- 人社部:社保“双轨制”终将合并统一(2013-06-17)
- 养老保险公司可向个人提供养老保障 受托资金不低于5000万(2013-05-22)
- 商业保险补充养老势在必行 保障先行宜早不宜迟(2013-05-06)
- 北京城乡养老保险基数上调至1000元(2013-04-28)
- 社保资金违规率降至0.16% 人保部:基金整体安全(2013-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