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 “双提”方案达预期需制度保障
摘 要:从奶源、生产、质检、监管等方面,要有严格的法律来保障。其中,建立严厉的惩处机制是当前提高乳制品安全的重中之重。
从奶源、生产、质检、监管等方面,要有严格的法律来保障。其中,建立严厉的惩处机制是当前提高乳制品安全的重中之重。
一边是香港、英、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奶粉限购政策的出台,矛头直指对外国奶粉需求巨大的中国消费者,一边是国产奶粉几乎无人问津而国内进口奶粉却持续热销的窘境。如何重振国产奶业这一“民心工程”不仅是政府和国内奶粉企业亟须解决的问题,同时也牵动着每一个消费者的心。
5月16日,工信部印发了《提高乳粉质量水平,提振消费信心行动的方案》(简称 “双提”行动方案),旨在重点解决婴幼儿乳粉的质量安全问题,重塑人们对国产婴幼儿乳粉的信心。 6月18日,在全国食品安全周工信部主题日活动上,工信部消费工业司的副巡视员高伏对这一方案进行了解读。
此次“双提”行动方案可谓“重拳出击”,三大亮点引人关注:两年内实行参照药品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管理模式;将行业集中度提高到70%以上;建立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值得注意的是,方案中仍有诸多细则尚未提及,比如,在完善奶源纵向监管体系和健全奶粉生产法律法规等方面,并未给出详细说明。
自三聚氰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超标、学生奶中毒等事件发生之后,国内奶业遭遇了严重的信任危机。近年来,国家颁布并实施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奶业整顿与振兴规划纲要》,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旨在加快奶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奶业恢复和振兴。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奶牛品种改良实施良种补贴;大力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每年安排资金支持奶牛养殖场和小区改善养殖条件;加强对奶农的培训。此外,农业部门依法开展了奶站清理整顿,坚决取缔不合格奶站,规范生鲜乳生产经营秩序等项目,现有奶站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迈上新台阶。
然而,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持,奶源的整治项目仍然只是隔靴搔痒,效果并不明显。奶源问题频出的背后反映了我国奶业标准滞后、对标准执行不严以及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的现状。
2012年,在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监测的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12082个样品中,问题检出率结果为0.77%,监测结果好于同期进口国外婴幼儿配方乳粉1.13%的问题检出率。然而,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除了洋奶粉质量存在不达标的问题外,市场上时有假洋奶粉滥竽充数的现象出现,但一旦贴上洋奶粉的标签,在内地父母心中的地位便高上国产奶粉一等。在国内奶业一蹶不振的状况下,不少奶企并未从源头改善奶粉质量,而是为了迎合内地父母口味,投机取巧,钻法律空子,一时间贴牌奶粉层出不穷。
有报道显示,目前中国奶粉市场上,六大洋奶粉占国内市场份额约50.1%,尤其是婴幼儿奶粉,国外市场已经占据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中高端婴幼儿奶粉市场上,占有率更是一度达到90%以上。
由此可见,奶粉引发的信任危机早已不仅仅局限于消费者对奶企的质疑,对于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规章和制度,以及监管部门给出数据的可信度,消费者也持怀疑态度。在标准不明晰、企业执行不到位、监管部门重叠、监督责任不明确、政府执法不力等因素作用下,企业受利益驱动必然会缺乏对质量全程监控的动力。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王黎明6月18日证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奶粉安全生产的实施意见》的九部门联合指导文件6月20日正式下发。自文件下发日起,将不再审批新的婴幼儿奶粉企业;任何企业不得贴牌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然而,据部分乳企反应,此次禁止贴
- 工信部酝酿新一轮稀土整顿 对上调资源税存争议(2013-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