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盈利困局 创新产品打监管擦边球
摘 要:平安银行紧随其后,在发布了半年报后不到两周,便因为筹划重大事项而临时停牌,而所谓的重大事项则又是“情理之中”的“为充实公司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满足公司业务持续发展对资本的需求,公司拟筹划新的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
打监管擦边球的“创新”产品风险极高
同时,提及到平安银行的规模增长与资本金之间的矛盾,也就不能不提到一个“热门”的话题,就是银行业将表内资产表外化、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代表的“影子银行”问题。今年银行理财市场的两个很明显的现象是:一个是银行的理财顾问在推销理财产品时的积极性更高了,往往账户中上一款产品刚到期,银行短信还没收到,客户经理的电话就已经到了,极富热情地推销新一款产品;另一个现象则是日趋提高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这两点不仅发生在平安银行等中小银行身上,就连工农中建也未能免俗。
不过,平安银行在8月27日发布的一则《关于调整“聚财宝”组合类A计划系列人民币理财产品投资范围信息的公告》,则透露出来一个新的动向,非常值得关注甚至是警惕。该行拟将“聚财宝”组合类A计划投资范围中的“信托计划和资产管理计划”,调整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同时,拟将原条款中信托计划、资产收益权占总资产比例0~60%调整为非标类资产和股权类资产占总资产比例为0~70%。这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增的“信贷资产”这个投资方向,按照“聚财宝”组合类A计划原来的投资方向,除了银行存款、债券等低风险金融资产之外,风险级别最高的就是“信托计划和资产管理计划”,毕竟在这背后还有信托发行人等作为发行主体的信用背书;而经过这次调整后,“聚财宝”组合类A计划将可以直接投向信贷资产了,而且理论上还可以占到总投资金额的70%,这也算是平安银行的一大创新了!
由于信贷资产、应收账款等类别资产,其风险高于一般条件下的信托计划和资产管理计划,那么自然可以理解为,平安银行的此举将增加“聚财宝”组合类A计划系列人民币理财产品的风险,但不知客户经理们在推销过程中是否提及到此事?
但就记者本人接到的推销电话而言,除了预期收益率和“没什么风险”的“半承诺”之外,没有听到有关投资方向的介绍和风险提示。
同时,在投资范围中新增了信贷资产,这也就意味着平安银行可以顺理成章地将自己的贷款放进银行理财产品这个“大筐”内,借此脱离存贷比等监管指标的束缚,好不聪明!
- 平安银行试水信用卡资产证券化 收益率7.5%规模10亿(2013-09-13)
- 平安银行搭建业务大平台 今年投行中间收入或超30亿(2013-07-25)
- 3052款产品到期平安银行2款产品遭遇零收益(2013-05-31)
- 平安银行架构调整启幕 将做产业和消费的整合者(2013-05-28)
- 平安银行首推借记卡“盗刷险”(2013-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