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化资本论 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初步建立
摘 要:文化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在某种意义上,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产业的基础设施。在这个过程中,诞生很多创新的机会,或者说创业的机会。或许未来在一些大公司里面,都会有一个崭新的职位——首席文化官。
提供了方便。随着国家政策导向的调整,其他产业资金出现流向文化产业的趋势。在文化产业间接融资迅速发展的同时,各类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纷纷涌现,很多传统企业将目光投向文化产业,如万达集团进军娱乐、演艺等文化产业领域。
第四,探索融资保障机制。启动保险业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同时认定了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微博]公司等三家文化产业试点保险公司,推出了演艺活动财产保险、艺术品综合保险、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险等11个为文化产业量身订作的试点险种,其中大部分开发完成的试点险种已经投入市场。之后又确定了保险重点项目110个,涉及企业76家,保险金额5349.26万元,实现文化产业风险531.94亿元。
第五,文化企业资本市场融资逐步成熟。近年来,一批经营稳定、管理成熟和优质文化企业逐步登陆资本市场,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2011年4月为科学引导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文化部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企业境内上市有关工作的通知,建设文化企业境内上市资源储备库,及时掌握优秀文化企业的上市意愿和进展情况,并联合沪深交易所等部门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文化企业上市培训。建立辅导和推荐机制,形成储备一批、培育一批、申报一批、发行一批的批次格局,为企业上市融资打下了基础,截止2012年在上海深圳交易所公开上市的文化企业已达77家,总市值达到2059亿元。
施俊玲表示,今后将更深入地研究资本市场规则与文化产业成长规律的结合点,将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的红利更多的惠及成长壮大中的文化企业,进一步推动文化金融广泛深入的合作。
一是深入探索文化企业与金融结合的规律、渠道,扩大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合作。串联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全链条,鼓励各类机构积极参与文化企业,推动实现银行、保险、债券多方面有机结合的文化产业经营服务,鼓励金融机构设立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专业机构和团队,在拓展延伸文化产业链的同时跟进文化金融服务。
二是推动文化金融与相关政策的结合,注重将文化金融工作与现行的国家经济政策、文化产业政策相结合,注重扶持小微文化企业,金融改革等政策的配合,使国家已有的法规政策能够最大限度地覆盖到文化产业上。
三是推动财政进一步支持文化金融和财政部、人民银行等部门一起研究财政资金,支持文化金融的新模式,提高贷款贴息等手段和效益,研究建立文化经营实验区等创新型工作。
四是推动文化企业练好内功,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施俊玲表示,文化产业是一项全新的富有时代特征的事业,文化与金融的结合是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动力。希望大家能够抓住时代机遇,顺应推动中国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深入挖掘优秀文化资源,以更加开拓的视野,更加丰富的手段不断开辟文化产业的新局面,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