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这些年双11给买家挖的坑:最低只是传说
摘 要:又到“双十一”,在众多电商的大力宣传下,消费者的血拼热情再次被点燃。不少买家摩拳擦掌等着“双十一”到来。
又到“双十一”,在众多电商的大力宣传下,消费者的血拼热情再次被点燃。不少买家摩拳擦掌等着“双十一”到来。
记者采访发现,近年来“双十一”之中暗藏不少“陷阱”,消费者应擦亮眼睛以防遭遇被“坑”。
陷阱一:打折之前,暗中抬价
先涨价再降价,这一实体店惯用的促销伎俩在今年“双十一”电商大战前夕已见端倪。
研究生小臧心仪某品牌的单反相机已久,一直在电商网站上观望价格。她告诉记者,几天前,她在某大型电器购物网站上看到该款相机标价5099,“第二天早上再看,就涨到了5999,这是在为‘双十一’打折做预热么?”小臧在微信朋友圈写到。
资深网购族廖小姐对被电商炒得火热的“双十一”兴趣不大:“不少所谓‘优惠’是把价格抬高之后再折扣,算下来其实与之前差不多。而且这不是个案,有些商品‘双十一’前后只差几块钱而已。”
趁着“双十一”到来,大量上新品也是商家的促销手法之一。记者发现,新品的折扣往往很低,有的只需三四折,但算下来却并不便宜——商家为了让够“低”的折扣吸引眼球,暗中抬高商品原价。
“款式差不多的两件羽绒服,旧款的原价只要1200多,平日里5折销售。但新品的价格设置在1600,就算打4折,价格也并不便宜。你以为你赚了,其实卖家才是赢家。”廖小姐说。
陷阱二:人气赚够,“特价”缺货
以某样“特价商品”吸引客户进店消费,从而带动别的商品销售,这种促销手法也不鲜见。然而,不少买家却反映,一些店铺里“特价商品”经常付款后不发货,卖家给的解释是“缺货”“售罄”或者“备货不足”。
“想给爸爸买一个剃须刀,搜到了一个价格最低的店铺,毫不犹豫地拍下了。为了不浪费邮费,我顺便还买了些别的东西。等了好几天,却发现到手的东 西中没有剃须刀,卖家的解释是缺货,还主动将剃须刀的钱退给了我。”长沙市民姚雪说,剃须刀没买到,买了一堆别的东西,但又不想自己花邮费退回去,只好认 了。
陷阱三:假货水货,鱼目混珠
低价商品中,也不乏品质存疑的假货、水货鱼目混珠。去年“双十一”,就有不少网购了“花王”纸尿裤的家长们通过微博等多种渠道控诉维权,反映孩子用了网购的“花王”纸尿裤,出现红屁股、水状疱疹溃烂的症状。
以次充好的现象更容易发生在“山寨”流行的电子数码产品领域,长沙某高校大学生王予明告诉记者,他“双十一”网购的某知名品牌无线鼠标,用了半 年后无线接收器丢了,想在当地找售后配,却被告知是仿品。“这样的商品卖家‘双十一’这天卖了数千件,恐怕大多消费者都被蒙在鼓里。”王予明说。
陷阱四:商品低价,运费“坑人”
“价格战”之余,消费者往往不太在意的网购运费其实也暗藏着“猫腻”。有不少消费者爆料称,促销商品很低价,运费却是“天价”。
“买了一套沙发,价格挺便宜,邮费当时付了200元。没过几天,物流却打电话来让我去郊区一个地点自提,否则送货上门要加价300元。我一个人 怎么可能搬得动沙发?咬咬牙只好多花300元。”长沙的何女士告诉记者,大件物品的物流费用并不高,但快递费用却不便宜,商家模糊了二者的界限,在消费
- 工商双11前约见16家电商:出问题先行赔付(2013-11-07)
- 山东电信提前引爆双11网购狂欢 网厅手机价格破底(2013-11-04)
- 高薪招聘备战“双11” 快递企业人力短缺(2013-10-17)
- 小产权房交易8年后毁约 上法院买家基本会输(2013-09-03)
- 中国人赴美买房1年花90亿美元 成第2大海外买家(2013-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