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體中文

利率市场化众生相:银行客户经理称被断了财路

http://www.e23.cn2013-11-12第一财经日报

    摘  要:利率市场化以不可逆的态势步步逼近,与之相关的宏观分析也充斥着各大媒体。然而,在这一金融改革的大潮下,储户和那些金融机构的普通员工等具体的个人,他们的生活究竟发生着怎样微妙的变化?

  利率市场化以不可逆的态势步步逼近,与之相关的宏观分析也充斥着各大媒体。然而,在这一金融改革的大潮下,储户和那些金融机构的普通员工等具体的个人,他们的生活究竟发生着怎样微妙的变化?

  众生相

  “利率市场化会断了我的财路。”擅长吸存揽储的银行客户经理小陈显然并不欢迎改革推进得太快。在存款利率均一化、具有替代作用的理财产品还未大 行其道之时,小陈的存款客户“关系”和一整套给客户“贴息”的秘诀使他成为支行一宝。而一些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一直有着业内皆知但从不对外公开的奖励机 制:1亿存款划拨支行30万至40万“费用”。这些“费用”实则是小陈变相的收入。

  “近几年资金面都是稳中偏紧,有稳定存款渠道的业务员往往更‘吃香’,就连银行招聘业务员也首看应聘人员的吸存能力。”一名股份制银行支行长告 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小陈所提及的存款奖励普遍存在。在一些银行的“营销费用”激励机制下,大行的奖励比例一般为千分之一,几家较激进的股份制银行为 千分之三,而一些对存款贴息额度较大的江浙小银行,内部最高奖励可达千分之四至千分之五。

  “这笔费用是划给支行的,但一般支行长都会给相关业务员,奖励标准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如果不给业务员,他很容易跳槽。”上述支行长说。

  反过来,强于贷款业务的客户经理小王就希望利率市场化更快推进。他告诉本报,当银行“买”资金的能力更多依赖于其本身的信用与公开的市场定价,他再也不必琢磨各种隐性的“以贷换存”手法,而他强于同行的贷款定价与风险把控能力,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果利率市场化对小陈而言是“断财路”,那对银行资金“掮客”方先生来说简直就是“砸饭碗”。靠着存款利率上限未放,方先生在年末、季末还忙于 为一些小银行找资金冲量,他自己也在其间“抽点”提成。一旦存款利率管制放开,银行便可大大方方把“贴息”变成“利息”,而方先生的“渠道作用”就会变得 微乎其微。

  储户周阿姨在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的过程中逐渐有了“幸福的烦恼”。一方面,她把存款搬家,享受起银行资产池类理财产品4%~6%的稳定年化收 益,甚至在“双11”期间开始尝试金融机构的网销7%年化收益的理财产品;而另一方面,从来都认定把钱放银行就等于钱进了保险库的她,怎么都不能理解“难 道银行和银行还有(信用)好坏的区别”?习惯了看发售机构而不看投资标的的她,也至今没能弄懂收益在5%左右和10%左右的银行理财产品,风险区别到底在 哪儿。

  私营企业主高先生的烦恼要比周阿姨更专业一些,在存款保险制度呼之欲出之际,由于保险赔付上限的存在,高先生表示未来会考虑把大额存款分散在几家小银行,以便在获得相对较高利息的同时控制风险。

  新命题

  在小陈的忧虑和小王的自信背后其实是利率市场化带给银行的新命题:利率完全开放后,表面看,银行多了一道存款定价问题;但实质是,银行的成本控制难度加大,风险管理重要性增加。

  负债方面,用上述支行长的通俗语言来理解,“存款实质是银行向储户购买了资金使用权,利润体现在账期上,这种购买的价格实质基于一家银行的出价和信用。”

周阿姨的烦恼其实代表了很多普通储户的思维定势:中国的银行基本是国有的,不可能倒闭的,其购买资金使用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络编辑:马恬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