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勇:避免地方财政“打酱油”
摘 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日前在新浪长安讲坛解释了财政分为收、支、管、体,四大部分。强调了财政不能像“打酱油”地方政府没有自主,中央让干什么干什么。管人管事不如管钱,有效率的管理资本就可以达到间接治理的目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日前在新浪长安讲坛解释了财政分为收、支、管、体,四大部分。强调了财政不能像“打酱油”地方政府没有自主,中央让干什么干什么。管人管事不如管钱,有效率的管理资本就可以达到间接治理的目的。
高培勇指出,三中全会关于财税改革有四个“第一次”:第一次在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改革总目标概念,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第一次提出财政是国家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第一次提出财税体制的功能定位;市场统一,社会公平,长治久安为制度保障;第一次使用现代财政制度:立法,事权,税制,税负,预算,效率等几个方面做出系统部署。
针对国家的分税制走样问题,他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支平衡关系出现了问题。中国要实行“分税制”而不是“分钱制”。
“分税制”分成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按照各种税种的不同属性来分配,这和“分钱制”相对应,高培勇认为要避免后者。“不知道在座各位有没有给父母打过酱油,我以前就打过。父母给一块钱去打酱油,酱油八毛钱一瓶,剩下两毛钱还给父母。打酱油财政就是这样,不能自主,让干什么干什么。”不能做到分事,分税,分管,不能独立。
而关于中央如何管理地方政府,高培勇做了一个比喻,“中央一套有个电视剧叫《咱们结婚吧》。里面的妻子管丈夫就是管钱,管住了钱就管住人和事了。这种思路不妨一试,而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
财税体制基本构成要素
财税中“收入”和“支出”是基本构建,并且做好预算“管理”。政府内部的财政管理,收支往来,都要有“体制”的安排。所以这是基本的四个要素。收,支,管,体。
收:完善立法,明确事权
目前,中国的税制结构还不均衡,间接税比起直接税占比重太大。来源的结构也不平衡,大部分税收为企业缴纳而不是个人缴纳。所以,政府需要增加直接税和自然人纳税的比重,达到结构优化,社会公平。
高培勇提出,国内增值税太复杂,这不是税改的初衷,而且税务也不应成为左右企业投资的因素。税改征收改革应该“从高税位开始,逐步减少,往下压。稳定税率,扩大税基。”这虽然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改革启动刻不容缓。
关于民生方面税改,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房地产税立法,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增加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即便税率不调整,税基也会扩大,总体税改性质属于增税而不是减税。
支:稳定税负,提高效率
GDP收入的分配格局中,分给居民的太少,政府支出占的比重太大。但是,政府支出不可能降低。因为除非大规模自然灾害和严重的大规模战争,一般没有过政府支出下调的可能性。所以,中央只能控制政府支出的增长率,做到稳定财政支出和政府支出。
管:透明预算
政府收入是在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的基础上还有其他收入,即政府性基金,土地出让金收入,社会保障缴费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政府收入要透明和规范,做到可审批,可统筹。
现在的政府收入中除了财政收入,上报的其他收入只能做到只审不批,或者不审不批,无法统筹。而且,财政收支、预算收支、政府收支三者无法对等。高培勇强调,“虽然1997年就提出了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达到目标,可见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受到了政府内部既得利益格局的阻碍。”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