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體中文

评论:高利率去杠杆难越GDP底线 央行或被动宽松

http://www.e23.cn2013-12-24第一财经日报

    摘  要:去杠杆、降风险,是当前中国经济金融形势评估以及宏观政策目标的重要共识。但关于如何去杠杆,却引发了空前的政策辩论。

的利率委托贷款或以其他形式贷出去。为什么银行不直接贷给资金需求部门?主要原因是银行认为国有企业部门信用风险低,实际上则是国有企业承担了最后资金使用方的信用风险。

  厘清了如上路径,就应该明确,去杠杆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去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部门的杠杆。

  以上的分析同样显现出,利率并非银行等信用供给部门与地方政府、国企部门发生信贷关系的主因,恰恰是金融部门认为信贷“本金无风险”,才是地方政府、国企加杠杆的主因。山西民营的联盛公司之所以先倒下,是因为银行不允许其信贷本金展期,而对国企只要求其能还出利息。

  去杠杆路径辩论

  在地方政府、央企享有事实上的准主权信用条件下,任何宽货币、宽信用的形势都被其巨量资金需求所挤占。央行所推动的“高利率去杠杆”,实为无奈但次优之选。高利率去杠杆,既可以通过推动金融部门主动去杠杆,又可以通过提高成本的方式压缩信贷需求。

  但这一政策思路实际上引起了两个重要辩论:

  第一,高利率去杠杆,会发现在事实上并没有去掉地方政府、央企的杠杆,而是在推高融资部门信用风险之后,地方政府、央企凭借准主权信用,依然获得了绝大部分的融资,民营非房地产部门却被进一步的信用挤出了。

  第二,高利率去杠杆,会碰触另外两个底线,一是高利率必然将引起信用违约,无论是企业违约,还是传导到信托、银行等金融部门违约。这是否碰触到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二是去杠杆必然导致经济增速回落,在经济增长不坚实的背景下,7.2%的保就业底线,包括市场预期的2014年7.5%的GDP增长目标,还能否实现?

  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从危机前的“出口-投资”模式,变换为“信用-投资”模式,中国经济实际上是信用助推投资、投资助推增长的线性链条。降杠杆,意味着降信用、降投资、降增长。

  在这两个辩论当中,“高利率去杠杆”的反方,提出了“宽货币、紧信用”的政策组合,但却又被指宽货币容易、紧信用难。实际上结合前文分析,“紧信用”就需要通过改革,改变中央财政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政府隐性担保。

  什么会触发再一次的“被动宽松”?

  美联储正式启动量化宽松(QE)政策退出,将加剧中国去杠杆之路的风险。2003年之后人民币发行一直在本质上是“美元化”的,外汇占款多寡对中国总杠杆率水平具有系统重要性。QE退出正在引发新兴市场的资本外流,今年5~8月中国连续的外汇占款负增长,证明中国难以独善其身,未来跨境资本流出加剧,将进一步加剧国内流动性紧张。在中国央行“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思路下,利率中枢抬升的维系,将触发一系列风险事件。

  辩论还在继续,但高利率去杠杆之路的前方,却是底线雷区。市场已经在讨论,如果“中国的雷曼”是系统性风险、央行会通过SLO等工具守住使其不会产生,那么,谁会是那“中国的贝尔斯登”?

  市场还在讨论,如果未来经济数据下滑,高利率最终触碰到GDP增长的底线,或者高层不愿意出现“中国的贝尔斯登”,那什么时间会达到这一临界点,推动中国央行政策的新一次“被动宽松”?

  从这个意义上说,恐怕经济增长数据下来,反倒是A股市场所期待的了。因为这可以推动金融政策的放宽。

但从宏观风险来说,政策部门需要明确,“宽货币”的前提,应该是“紧信用”,应该是改变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事实上享有的政府隐性担保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络编辑:马恬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