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财意识到资产配置 居民理财观念面临变革
摘 要:2013年12月4日,招商银行发布《2013年中国城市居民财富管理与资产配置现状调查报告》。招商银行与合作机构共同调查1010名投资者,经过分析调研后得出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居民理财意识和理财目标都较前些年有了可观的增长。虽然理财主动性大增,但面临众多的理财产品和手段,相当部分的投资者无所适从,银行下一步应着力推广资产配置理念。
2013年12月4日,招商银行发布《2013年中国城市居民财富管理与资产配置现状调查报告》。招商银行与合作机构共同调查1010名投资者,经过分析调研后得出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居民理财意识和理财目标都较前些年有了可观的增长。虽然理财主动性大增,但面临众多的理财产品和手段,相当部分的投资者无所适从,银行下一步应着力推广资产配置理念。
《报告》显示,受访客户中,88%已有理财意识,且投资不再拘泥于定期储蓄,而是涉及理财产品、基金和股票等多种投资品类。面对亏损,37%的受访者是“交学费”的心态,而仅有3%的人表示不再理财。而理财管理的第一目标是退休养老,其后依次是资产保值升值、预防突发性事件、购房购车等。从资产配置状况看,储蓄存款仍然是居民资产配置的主要部分,超过七成的受访者持有定期存款;而银行理财产品所占比例大幅升高,成为主流配置。
可以看出,投资者普遍具有积极主动的理财意识,理财目标也非常明确,但是在如何实现理财目标的过程却不顺畅。报告显示,其实多数人尚未意识到合理的资产配置是实现理财目标的关键。他们在理财行为中主要面临四个问题:第一,资产配置/理财规划专业知识尚处于启蒙阶段,缺乏全民认知与教育;第二,个人资产配置不合理且低效,在《报告》中可以看到储蓄存款仍然是中国城市居民目前资产最主要的构成部分;第三,资产配置不当衍生出风险收益矛盾心态;第四,与专业机构以及专业人士的联动不畅。
2004年至今,10年间我国理财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到前些年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爆发以及后来的熊市,在大理财概念下的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直到最近出现的互联网理财,我国居民的理财观念已经趋于成熟。尤其是经历过了在证券市场的“挫折”,投资人已经感受过了一个几乎完整的理财周期。现在,“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然而,在投资者心态已经变为了“想理财”但不会“理财”的时期,很多问题也随之产生。比如,不断发生的理财纠纷,银行事实上在承担着“信用背书”的作用。姑且不论在纠纷中,到底是谁的责任,这至少说明了资产配置是一个短板,而银行本该承担作为专业人士为投资者提供专业服务的作用。
“投资者教育必须是长期的,但同时,银行理财的资产配置观念也仅仅出现在少数几家中资银行的私人银行服务中,未来这一块肯定是大趋势,必须加强。”某股份制银行个人银行部负责人表示。
记者近期在多家银行网点采访客户时发现,“资产配置”对大多数客户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词,少数客户表示“听说过”,但对资产配置的方式、目标也理解得较为浅薄。
客户于先生是少数表示知道资产配置的客户,他说:“2007年股票亏了之后,听了银行讲座,知道追着高收益产品买是不对的,必须购买多种产品来分散风险。”
事实上,资产配置是比较复杂,且非常考验银行理财能力的服务。资产配置,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投资组合中选择资产的类别并确定其比例的过程。其复杂性在于,资产配置计划因人而异之外,银行还必须考虑收益性、流动性和风险性。换句话说,首先,为客户制定符合其需求的资产配置计划,确定各投资品类的比例已经考验银行功力,市场变化和客户人生阶段的变化还在不断影响资产配置计划,银行必须及时作出反应。这就是未来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理财服务之间竞争的模式。
与普通投资者不同,高端客户尤其是私人
- 基金持续增持债券 资产配置可考虑信用债基(2013-06-09)
- 保险偿付能力监管升级 更注重资产配置(201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