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家上市银行集体破净 市值管理几近束手无策
摘 要:2011年6月,《证券日报》率先以“白菜价”形容银行股,并发起了《史上最白菜价银行股 该买还是该卖》的讨论,随后这一比喻并迅速被市场所认可并沿用。然而,令本报和市场绝大多数人士都没有想到的是,从彼时至今,银行股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几乎一直都与“白菜价”为伍,甚至于拖累“白菜价”的标准一路走低。
2011年6月,《证券日报》率先以“白菜价”形容银行股,并发起了《史上最白菜价银行股 该买还是该卖》的讨论,随后这一比喻并迅速被市场所认可并沿用。然而,令本报和市场绝大多数人士都没有想到的是,从彼时至今,银行股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几乎一直都与“白菜价”为伍,甚至于拖累“白菜价”的标准一路走低。
截至1月17日收盘,16家A股上市银行中,已经有14家银行的股价跌破每股净资产,其中,四大行估值也全线失守。未破净的银行中,只剩下民生银行(7.00,0.05, 0.72%)和招商银行(10.53, 0.06, 0.57%)硕果仅存,但是其市净率也分别跌至1.055倍和1.037倍。
破净之殇
似乎印证了那句“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在估值谷底泥足深陷的银行股,即使卖出了“白菜价”仍未能赢得市场认同。
1月16日以来的两个交易日,上市银行的估值连续“失守”:16日,工商银行(3.40, 0.00, 0.00%)股价收盘下跌1.70%,收报于3.46元,根据工行去年三季报的数据,其最新每股净资产为3.51元。也就是说,工行也已经加入“破净银行大军”。而在此之前,建行、中行、农行和交行的股价均已经陆续跌破每股净资产,五大行股价全部破净;17日,平安银行(11.36, 0.06, 0.53%)和宁波银行(8.65, 0.07, 0.82%)也跌破净资产,这也意味着城商行的估值同样全面陷落。
具体而言,同花顺(23.250, 0.60, 2.65%)数据显示,截至1月17日,已经有14家上市银行跌破净资产,其中四家银行的市净率不足0.8倍,另有四家银行市净率不足0.9倍。市净率最高的银行是民生银行,为1.055倍,另一家未破净银行则为招商银行,市净率为1.037倍。
从市盈率方面来看,目前上市银行的市盈率多在4倍至7倍之间,且其中的10家不足4.5倍。而据本报记者统计,在2008年上证指数探底1664点时,银行股的市盈率和市净率仍分别达到8.4倍和1.98倍的水平(2005年上证指数逼近998点时,国有大行基本都未上市,估值不适合直接比较。如果简单对比,以招商银行为例,当时其市盈率也在15倍左右)。可以说,目前银行板块估值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市值管理难奏效
如今史上最低估值的局面,显然并非银行所喜闻乐见的。但是,银行手中所能用于市值管理的牌确实不多。目前,市场最为期待的就是回购和优先股。
日前,证监会曾召集9家银行与6家央企商讨市值管理事宜,建议上市公司回购股份。但是对于银行来说,回购的资金来源显然是个大问题。近年来,上市银行通过包括定向增发、配股、可转债、债券融资等各种方式再融资,但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也多数只是刚刚达标。据中诚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末,16家上市银行披露的新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全线下滑,降幅分别为1.35和0.77个百分点,有四家股份制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等于或低于8%。此外,去年三季报显示,有7家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去年6月末下降,其中南京银行(7.86, 0.02, 0.26%)居跌幅首位。
“银行努力不伸手向股市要钱就已经不容易了”,一位股份制银行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并不是银行不认为估值低,但是银行确实没有钱用于回购”。
早在2012年5月,某上市银行董事长就曾在股东大会上表示,该行没有富裕资本,但不排除在合适的时机和发展阶段,在资本充足的情况下,会采取回购股票的做法。但是,接近20个月的时间已经过去,该行仍未启动回购,显然,资本充足实在是一个短期内难以达成的目标。
至于发行优先股,由于目
- 多家上市银行高管密集换防 陈四清或接任中行行长(2014-01-14)
- 上市银行发业绩快报 浦发2013年四季净利增38%(2014-01-06)
- 上市银行公布中报不良贷款率上升(2013-08-14)
- 去年我国16家上市银行核销贷款 仅抵富国银行六成(2013-08-13)
- 中银协:今年上市银行净利增速或降至8%(2013-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