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体中文

广州展出打补丁瓷器 古时修补后盛汤不漏

http://www.e23.cn2014-02-11广州日报

    摘  要:一个明清锔瓷精品展昨天起在广州花都故乡里民俗博物馆开展,再现一段几乎已经失传的陶瓷锔补业记忆。不为现代人熟悉的是,陶瓷锔补曾经还是老广州民间不可或缺的修补行当。

  广州首个“明清锔瓷精品展”开展

  一个明清锔瓷精品展昨天起在广州花都故乡里民俗博物馆开展,再现一段几乎已经失传的陶瓷锔补业记忆。不为现代人熟悉的是,陶瓷锔补曾经还是老广州民间不可或缺的修补行当。展品的主人、广州知名收藏家邹永生告诉记者,如今陶瓷锔补业面临着几乎完全失传,举办这样一个展览,旨在给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的场所,展览本身也记载这一段陶瓷锔补业历史。

  记录巧匠神工

  见证节俭传统

  几乎所有人收藏的都是完整的古陶瓷,为什么主人却收藏大量的补丁古陶瓷?对此,邹永生说,“如今后人对‘锔盆、锔碗、锔大缸喽’那远去的锔瓷艺人的吆喝声已经不再熟悉,古人留下来的布满锔钉瓷器,浸透着岁月沧桑,记载的却是一代又一代锔瓷艺人的辛劳与智慧。”他希望通过展览,让后人了解一段锔瓷的过去,熟知历代锔瓷器的巧匠神工。

  展厅一副对联“我爱官哥汝定钧,更爱收藏补丁瓷”(“官哥汝定钧”是宋代的五大瓷器名窑),说出了展品主人对补丁陶瓷的偏爱。展品中有康熙五彩凤穿牡丹将军罐、清中期豆青釉仿龙泉大盘、清三代青花釉里红大碟、青花珐琅彩帽筒,还有近代的广彩出口瓷、茶壶、高足杯、百寿瓶,这150多件经过精心修补的古瓷器中,年代最早的一件是出自元代的磁州窑罐。这些古瓷器都是历经30年间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其中一件元代磁州窑罐,可谓众展品中年代最久的瓷器,是邹永生连续去了两趟山西平遥古城,说服了很久后从一对年迈夫妻家中购得。

  “锔瓷器是古代先民惜物如珍、朴素节俭的社会风尚的真实写照。”邹永生介绍,尽管中国自古是个陶瓷生产大国,但在明清时期,更多百姓贫民对陶瓷却有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奢望,在过去,如果一个家庭拥有几件做工细腻、画工精良的陶瓷制品,都会将其视为珍宝。“坚硬耐磨的瓷器可持久使用,但一旦破碎便无计可施,于是民间工匠开始琢磨如何对陶瓷进行修补,锔瓷技艺由此而生。”

  盛汤也不漏

  利玛窦惊异

  一些正好破在花瓶口酒瓶把手等地方的瓷具,补瓷匠人也有回天之术。将破损的瓷器修饰成另外一种形式的工艺品。曾经有一个广州的大户人家,抱着一个牡丹瓶找到工匠,要求在上面镶嵌一个“寿桃”,原来是花瓶中间有个位置不小心碰裂了,他想在上面将破裂的地方遮住。他心里想:瓶本身象征平安,牡丹则有富贵的意思,平安、富贵都有了,缺少的就是长寿了。“锔补本身承载着中华文化太多的文化元素,这是当年开始收藏锔补陶瓷所没有料到的。”邹永生说。

  明代旅居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见闻札记》中对于锔瓷技艺有着这样的记载:“这种瓷器还可以耐受热食的热度而不破裂,而尤其令人惊异的是如果破了再用铜丝熔合起来就是盛汤水也不会漏。”

  是什么

  锔瓷是将破损的瓷器碎片拼接好用绳子扎紧,然后用弓子和金刚钻沿着裂缝两边钻出小孔,再将锔钉横跨裂缝钉进去,让几毫米厚的瓷器碎片不被钉透还互相牢牢地咬住,恢复原样的瓷器可以继续使用和摆放。

  锔瓷是中国最古老的瓷器修复技艺。锔瓷技艺相传始于宋代,《清明上河图》上就有锔瓷艺人锔瓷的情景。锔瓷技艺由宋代流传到民国时期,流传了上千年,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逐渐消失,锔瓷技艺濒临失传。

  在广州

“在广州民间传统生存手工技能中,陶瓷制品修补曾经是百姓生活离不开的街头手工行当。”邹永生说,直到上世纪50年代乃至于文革前夕,广州街头还能见到流动的陶瓷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络编辑:张晓燕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