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體中文

银行类余额宝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成本压力将加大

http://www.e23.cn2014-02-24中国证券报

    摘  要: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近日推出“类余额宝”产品,这被业界视为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的还击。多位银行业人士表示,此举可以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化成同业存款之后,其价格遵循市场化规则,利率水平大幅提升。”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主管温彬表示,对于拥有基金公司的商业银行来说,尽管通过与旗下基金公司合作推出银行版“类余额宝”,可以将存款保留在本银行体系内,稳定存款,但市场竞争同样会使其负债成本居高不下。中国银行业进入了高成本时代后,对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水平将产生重大影响,银行资金成本的刚性上升会进一步推高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过去三年,企业和居民存款中活期存款的比重从50.23%下降到39.23%,平均每年下降3个百分点。照此速度,今后每年将有2.5-3万亿元活期存款转向高收益理财产品,保守估计商业银行每年将因此增加1000-2000亿元负债成本,占去年银行业新增净利润的70%。”

  不应忽视产品风险

  在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竞争中,货币基金规模迅速膨胀,从而引发监管部门的关注

  业内人士透露,去年年中“钱荒”时,货币基金赎回很多,但并非所有银行都会配合。“现在货币基金的主要投向是银行协议存款,一旦遭遇‘钱荒’,想要赎回而银行头寸又不足时,就会出现流动性风险。”

  温彬指出,从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发展史来看,货币市场基金是银行储蓄最主要的替代产品,由于其低风险、高收益且变现灵活等特征,对银行活期存款的替代尤其明显,但货币基金并不等同于银行存款,并非完全没有风险。

  货币基金一度“风靡”美国市场,但进入21世纪后,其优势开始减弱,出现多起清盘事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规模625亿美元的“首要基金”曾引发了整个货币基金行业的赎回潮,一度导致美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停滞和短期融资市场的瘫痪。

  业内人士预计,随着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市场趋于成熟,我国货币基金短期的相对高收益难以持续,未来将逐步回归正常收益水平。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络编辑:陈淑贞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