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體中文

66%受访者欲将银行存款转投互联网理财

http://www.e23.cn2014-03-21中国青年报

    摘  要:今年两会,央行行长周小川“不会取缔余额宝等金融产品”的言论,让此前该类金融工具存废的争论有了结果。2013年下半年开始,国内互联网巨头相继进入金融领域,吸引了众多用户和资金,也让很多普通人有了新的理财选择。

  今年两会,央行行长周小川“不会取缔余额宝等金融产品”的言论,让此前该类金融工具存废的争论有了结果。2013年下半年开始,国内互联网巨头相继进入金融领域,吸引了众多用户和资金,也让很多普通人有了新的理财选择。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4.7%的受访者购买过互联网理财产品。66.0%的受访者表示会把银行存款转投互联网理财。但55.4%的受访者表示,并不了解互联网理财产品背后的基金和营利方式。

  受访者中,90后占36.3%,80后占36.0%,70后占16.7%,60后占10.0%,还有1.0%的人为50后及以上。

  82.0%受访者满意目前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收益

  调查显示,84.7%的受访者购买过互联网理财产品。具体来说,购买最多的是余额宝(63.0%),其次是理财通(10.2%)。仅15.3%的人一个也没买过。

  在杭州某便利店收银的宫仁(化名),现在每天晚上都会查下理财通的收益。“年前的收益率比较高,存1万元每天就能有1.8元收益,如果存10万元,可以把晚饭的一荤一素变成两荤了。”宫仁觉得,理财就应该创新形式,让大部分人都分一杯羹。

  万俊轩是浙江某高校大三学生,去年10月份开始,他已陆续在余额宝存了12万元。他研究了这类货币基金的运作方式,“余额宝背后的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是靠吸纳公共资金来投入银行间资金拆借市场,来赚取差价的。”

  调查中,82.0%的受访者满意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收益。66.0%的人表示会把银行存款投入互联网理财。至于吸引他们购买的原因,23.9%的人认为是银行存款利息太低,18.9%的人认为是互联网理财“可以随时取用”,其他还有“收益高”(17.6%),“收益透明,每天可见”(11.6%),“支付方便”(10.9%)等。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金融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宪认为,首先要厘清“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概念。现在国内所谓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实则是商业互联网与金融机构投资性产品的结合,即通过商业网络这个渠道售卖金融产品。“因此,网商并没有触及到金融机构 生产 的核心功能,而仅仅是个渠道。”

  “不过,这种结合还是有新的变化。”黄宪介绍,一是新生代对网购的依赖大大提高,商网积聚的资金额巨大,这对特别注重资金规模的金融机构极具吸引力;二是金融机构与商业网络、第三方支付平台有机结合,既有很强流动性,又有较高的收益。

  37.5%的人不清楚要承担的风险

  调查发现,55.4%的受访者并不了解互联网理财产品背后的基金和营利方式,只有28.7%的人表示了解。

  35岁的福建泉州市民吴太明(化名)觉得,互联网金融有很多不透明的地方。“银行早年在推销理财产品时,也采用过只宣传高收益、弱化风险的方式,后来都被法规限制或禁止了。互联网金融的营销方式感觉如出一辙。”

  调查中,37.5%的人对要承担的风险不清楚,23.9%的人觉得理财账户不安全,还有23.1%的人担心未来能否及时赎回。

  黄宪认为,商网提供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风险并非不存在,但在目前环境下还比较隐晦,有四点值得注意:

  第一,支撑余额宝高收益背后的天弘基金提供的是理财产品,属投资行为。银行存款和理财投资最大区别是,存款是被国家层面存款保险制度保护的公共品,而理财的“保本付息”宣传不现实,也不受法律保护。

第二是网络安全的问题。目前银行推出的网银有着比较严格的风控制度和技术保障,尚且未能解决这个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络编辑:陈淑贞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