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银行理财产品屡遭诟病 产品有缺陷夸大收益
摘 要:近日,东亚银行2011年发行的两款理财产品遭到客户投诉——收益远逊于预期,投资经理或存在销售误导的嫌疑。而东亚银行则对媒体表示,客户所述情况有多处不属实,东亚银行从未承诺客户预期的投资收益,也从未承诺无风险。然而,通过梳理发现,近几年东亚银行的理财产品曾多次遭到投资者诟病
不实宣传 5年收益为零
2012年,一位骆姓投资者也曾投诉称在购买东亚银行理财产品如意宝4时被客户经理的不实宣传欺骗。五年间,理财经理没和他有任何沟通,当初承诺的人民币升值补偿等收益没有得到兑现,2007年投入的3万美金只拿回本金;而同时购买的产品利财通则亏损了70%。
骆先生购买的“如意宝4”是东亚银行2007年推出的一款保本型产品,根据产品说明可以看到,其主要是挂钩3只获得标准普尔最高评级的基金,只要挂钩基金击败指数,投资者便可得超额报酬。
此外,说明书第一页还重点强调了三点,“投资挂钩标的不必动用投资者本金,投资资产可同时赚取美元LIBOR拆息收益。”、“人民币升值保护机制,每半年观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化,根据人民币升幅最高派发4%的投资收益。”、“连动资产配置策略,每天动态检视调节投资资产与固定收益资产的配置,最高可以作2倍的杠杆投资,同时达至保本和理想资产配置的效果。” 但是在骆先生事件发生之后,东亚银行相关部门却表示,“市场极其不好的情况下投资资产配置可以低至0,比例小于30%就没有人民币升值补偿。”
操作流程存漏洞 两年三成被告
除上述三起案例外,中国经济网记者梳理发现,2010年以前东亚银行就已经多次因为理财产品问题而被投资者告上法庭。2009年4月,北京朱女士和王先生诉东亚银行“利财通”理财案在北京东城法院合并审理,原告称银行方面不仅在宣传上用“固定收益”误导客户,还在客户提出止损后不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损失,存在明显的过错。
同一年,上海市民周宏义也选择法律维权。周宏义提供的法庭材料显示,他签署相关购买协议的日期是2007年9月11日,而需要提前做的风险测试和“客户适合度评估表”,却在9月20日才正式签署。同时,另外一个重要的文件“条款与章则”理应在签委托协议的时候给消费者,可这个关于产品的重要文件,周宏义却是在诉讼开始后才看到。
2008年12月,杨家辉向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称东亚银行未尽风险提示义务,将非保本产品“基汇宝”宣传为固定收益类产品,导致其本金亏损。杨家辉在法庭举证说,东亚银行并没有进行客户适合度评估,所有的选项都是由东亚银行在2007年6月21日私自填写的。委托协议书也只看到了最后的两页,前面所有的条款,银行业务人员并没有进行解释,各种空白选项也是由银行工作人员根据银行的意思填写的。而且他是在6月19日签订的协议,银行出具的却是6月21日的协议。杨家辉认为,东亚银行既没有进行风险提示,也没有进行正确的适合度评估,而且没有向其提供任何理财计划明细记录。所以,由此产生的亏损应该由被告东亚银行承担。
- 济南第三家外资行 东亚银行或于5月下旬试营业(2013-05-07)
- 3月17日在售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一览(2014-03-17)
- 3月10日在售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一览(2014-03-10)
- 银行逼宫余额宝:32款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超6%(2014-03-07)
- 银行普遍嫌贫爱富 理财设门槛收益差别大(2014-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