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体中文

银行理财再现违规销售 预期收益当固定收益忽悠

http://www.e23.cn2014-04-30投资快报

    摘  要:近日,广州市番禺区市民汪女士向《投资快报》报料反映,2013年3月,经某国有大银行番禺平康路51号支行网点的理财经理游说,花20万买了一款承诺“固定收益5%、预期收益5.5%”银行理财产品,然而今年3月到期赎回,却发现是一场“忽悠”

  近日,广州市番禺区市民汪女士向《投资快报》报料反映,2013年3月,经某国有大银行番禺平康路51号支行网点的理财经理游说,花20万买了一款承诺“固定收益5%、预期收益5.5%”银行理财产品,然而今年3月到期赎回,却发现是一场“忽悠”,不仅收益颗粒无收,还损失了一笔本金。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本报记者向当时双方进行了一番调查与了解。

  退休市民拿储蓄买银行理财 被承诺“固定收益5%”

  4月23日上午,本报读者、广州番禺区市民汪女士向本报新闻热线(020-26185759)来电反映,去年年初刚退休的她取出多年积累下来的住房公积金及平时的积蓄,共计9万多块,前往银行办理业务,遇到银行工作人员陈某向其热心介绍一款银行理财产品,据称该产品不仅保本,还具备较高收益,年化收益达5%以上。

  汪女士向《投资快报》记者回忆称,当时她还几次特别向陈某询问“是否保本、收益是否有保障”,均得到了对方的肯定回答。“要是不保本,我肯定不会买的。”汪女士斩钉截铁般的向记者表示。得到满意的答复后,汪女士不仅自己买了9万多块,还把这个“好消息”第一时间分享给了身边的亲朋好友。其中,罗女士也购买了10万元左右,经济条件较好的王小姐甚至一口气买了20多万。

  2014年3月,产品到期赎回,汪女士等人发现,上述保本投资不仅没挣到钱,反而亏蚀了本金,每10万亏了2000多元。

  “银行理财经理确实违规销售有何证据?”

  “产品购买时难道没有相关合约、资料文件吗?作为投资者,你们有没有仔细研读和判断?”

  听完投诉后,在向银行方面调查求证之前,《投资快报》记者向汪女士进行了咨询求证。汪女士表示,“有证据,上述银行网点的客户经理陈某有给我们写了一份关于收益承诺的便条,并盖了章印。”

  记者看到,果然有这么一份匪夷所思的“承诺”纸,在这份关于介绍某基金产品的说明书上有两行手写的字,上写:“华夏一年定期债。贰拾万元整。封闭一年。收益5%以上,预期收益5.5%。2013年03月16日。”就是在这行关键字上,还盖上了银行客户经理陈某的私章。汪女士随同给记者展示的,还有一张据称当时交换给她的陈某的名片。

  银行客户经理否认承诺 并怪客户怎么又上访

  就汪女士反映事宜,记者随后致电该国有大行番禺平康路支行的涉事客户经理陈某。陈某起初否认曾向客户承诺过产品的保本收益,并称没可能,“不是存款,也没有保本条款”。但当记者问其是否给客户留下了手写的上述内容时,便“王顾左右而言他”,称客户所买的华夏定期债以往基本上都达到了他们所想的收益率,但去年经济环境不好,产品收益不理想,亏了一点点。并且,还向记者透露并抱怨,3月份时候,曾约了华夏基金的销售负责人向不满意的客户介绍过产品运营情况,与客户也聊得挺开心,怎么又向记者反映情况了呢。

  对此,汪女士告诉记者,“我们根本就不满意银行及基金公司作出的解释和沟通,我们都准备找律师打官司了。而且为什么在销售时候不跟我们解释清楚产品的性质,还留下‘收益5%以上’的承诺?”坚持认为银行在销售时误导了她们。

  当记者意欲了解更多详情时,银行客户经理陈某表示,不方便接受采访,有需要希望向他们银行的谢科长了解。尔后,记者拨通了谢科长电话。不过该谢姓科长并未回答记者的提问,而是表示了解情况后再回复。

4月25日,记者接到汪女士电话,表示银行方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络编辑:陈淑贞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