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败坏五铢钱 李渊乘虚而攻之
摘 要:未待天下战事平息,李渊便开始铸行开元通宝,迅速掌控铸币权,中国古代的纪重钱制度从此结束,通宝钱制度宣告开始。
就变成白色。《新唐书o食货四》载:“隋末行五铢白钱。”根据对近代出土文物的考证,“五铢白钱”重量达不到五铢的标准,质量上更为糟糕。比较开皇五铢,“五铢白钱”含铜比例减少,含铅锡比例增加。钱币越轻薄滥恶,铸币利益就越大。因此,隋末盗铸钱币活动泛滥成灾。隋朝规定每千枚铜钱重量四斤二两,折合古制重量4752铢,即平均每枚铜钱法定重量不得低于4.752铢。然而,隋代末期,每千枚铜钱重量只有一斤,折合古制重量1152铢,即平均每枚铜钱重量只有1.152铢,远远达不到五铢的名义重量。有人剪菠铁片、裁皮糊纸做钱,钱币质量更加下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隋朝灭亡。
唐高祖铸行开元通宝
隋末的农民起义愈演愈烈,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形成了李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和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共三大义军。六月,各路起义军已经把隋的势力分割包围在几个孤立的据点中。七月,隋炀帝调集各路兵马讨伐李密,李密与隋军相持于洛阳城下。隋太原留守李渊抓住这个机会在晋阳起兵,向长安进发。十一月,李渊的军队顺利攻占了长安城。李渊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恭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

由于五铢钱制度已经被隋炀帝搞垮,未待天下战事平息,李渊便开始铸行开元通宝,迅速掌控了铸币权。中国古代的纪重钱制度从此结束,通宝钱制度宣告开始。图为李渊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隋禁军兵变,杀死隋炀帝,隋朝灭亡。当年五月,李渊正式建立了唐朝,年号武德。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世民率军消灭了割据陇右的薛举之子薛仁杲。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唐王朝派安兴贵回到凉州击败李轨,河西归入唐的统治。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世民在山西击败刘武周,占有山西全境。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军攻打洛阳,击败窦建德,逼降王世充,河南、河北都成为唐的统治区。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太子李建成击败山东刘黑闼,全国各地基本被唐王朝统一。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正值唐军攻打洛阳的时候,唐王朝始铸“开元通宝”:
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径八分,重二铢四,积十钱重一两,得轻重大小之中,其文以八分、篆、隶三体。
隋末行五铢白钱,质量低下,铸造利润较高,由此引发盗铸。隋末的战争,更加剧了钱币的滥恶。为了支持战争,唐王朝需要创建一种全新的钱币,即唐王朝自己的钱币,于是就产生了“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重“二铢四”,这里的“铢”已经不是隋五铢所用的古铢,而是隋唐两朝采用的新铢,一新铢相当于三古铢。开元通宝重二铢四,便相当于古铢七铢二。因此,开元通宝是比较五铢钱更大一些的铜钱。
纪重钱制度转为通宝钱制度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至清王朝灭亡,铜钱的流通贯穿于中国古代皇帝专制历史的始终。中国古代的铜钱,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纪重钱,另一种是通宝钱。
中国古代全国统一流通的纪重钱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半两钱,另一种是五铢钱。纪重钱面文简单,只铸铭重量,没有其他的文字,所以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可以跨越朝代延续流通,长期保持其原字原貌。秦、汉初期流通的是半两钱,即表面只铸铭“半两”二字的铜钱;汉武帝至唐太祖,经历了两汉、魏晋南北朝、隋等多个朝代,流通的是五铢钱,即表面只铸铭“五铢”二字的铜钱。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太祖李渊始铸“开元通宝”。从此,纪重钱制度宣告结束,通宝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