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油耗数据不可信 检测机构存潜规则
摘 要:赫赫有名的中国汽研(11.84, 0.42, 3.68%),是个财大气粗的主儿。不过,现在的中国汽研,正处在汽车油耗检测质量缺陷的漩涡之中。
赫赫有名的中国汽研(11.84, 0.42, 3.68%),是个财大气粗的主儿。不过,现在的中国汽研,正处在汽车油耗检测质量缺陷的漩涡之中。
中国汽研的“财大”,当然是有钱拿有利润赚。还在今年一月份,它所发布的2013年业绩快报显示,去年实现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分别为15.03亿元、4.40亿元和4.2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47%、34.41%和42.88%,每股收益约0.66元。在其对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增长原因的分析中,中国汽研把其主业技术服务业务收入规模的增长放在了第一条。而中国汽研包括汽车油耗检测在内的这项主业,正是令它能够“气粗”的资本之一。
最早,汽车产品的油耗由车企独自发布,等速工况下的理论油耗是高是低,全由自家说了算。但这样的情形,老百姓尽管不甘不忿,总是拿车企没有办法的,而国家主管部门还是有能力通过行政制约手段来提出要求的。从2009年开始,工信部开始出台了一些文件,要求汽车产品的油耗,必须通过国家指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确认,并在车辆中标示。很显然,如此监管无论是对于行业还是对消费者,都是有好处的。
只是,在目前第三方机构还由国家指定,其他机构难以进入的情况下,类似中国汽研这样有背景的机构,是很有资格“气粗”的。毕竟,它最后给出的油耗检测结果,如果数据低到一定水平,既是车企拿到国家汽车节能减排补贴的“通行证”,又是厂商用来进行炒作宣传、吸引消费者眼球的“权威证明”。事关利润与销量,恐怕没有几家车企不对此格外看重。
表面来看,不管有关部门在对此类第三方机构进行行政授权管理时,是出于什么样的理由,但平行设置几个机构进行“竞争”,同步进行检测,理论上是可以防止一家独大而产生的垄断现象的。如包括油耗检测在内的整车公告业务,就由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授权给了中国汽研下属的国家机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庆)、国家轿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下称“天津中心”)等6家检测中心。
这样的设计固然不错,而且,如果检测机构能恪守第三方的立场,既不屈服于行政意志,也不委身于车企意愿,以独立、客观的态度,严格按照检测的流程、规范,对相关车企的产品进行公正的检测,得出真实准确的检测数据和结果,也不枉人们对它的期待与信任。
然而,由于这些检测中心主要依靠油耗检测生存,车企成了它们的衣食父母,因此,它们之间也天然地形成了竞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排除有的检测机构,为了招揽更多的检测业务,而与车企合谋,在检测环节和结果上弄虚作假,本应权威的检测行为,受利益的驱使成了一门出卖油耗数据的生意。正如国内一家车企相关人士所说的,“一个指标可能影响到一个企业一年的业绩甚至命运,企业内部对这个测试结果非常重视,这也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滋生。”
分析认为,在目前的检测机制下,如果车企和检测机构达成默契与共识,汽车企业可挑选“合格”产品送样检测;如果检验机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对检测来样产品负责,批量产品的一致性问题得不到有效监管。很显然,这种默契与共识,是利益交换的结果,而当检测结果成了商品,其真实性和可信性有多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今年央视的“3·15”晚会就曾报道,部分检测机构和车企相互勾结,共同制造虚假油耗。而被曝光的案例,在很多人看来,只是暴露了油耗检测利益黑洞的冰山一角。在此之前,有媒体对在中国和美国市场都有销售的30款车型的油耗进行对比后发现,
- 小米论坛泄露用户名密码等隐私数据(2014-05-15)
- 一季度房地产数据全军覆没 房价拐点终于来了(2014-04-18)
- 零售数据利好道指上涨146点(2014-04-15)
- 源达投顾:经济数据公布在即 避险情绪升温(2014-04-15)
- 今天英国公布重要数据 英镑走势将会震荡(2014-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