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融资余额史上最神速暴涨 10天6000亿变6500亿
摘 要:9月22日起,沪深两市融资融券标的第四次扩容。记者注意到,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4日,沪深两市融资余额达6590.11亿元,从6000亿元升至6500亿元仅用10个交易日。
9月22日起,沪深两市融资融券标的第四次扩容。记者注意到,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4日,沪深两市融资余额达6590.11亿元,从6000亿元升至6500亿元仅用10个交易日。
据记者统计,在2014年8月之前,两市融资余额要想抬升1000亿元数量级,耗时往往长达80个交易日。那么,融资余额加速增长,对A股行情是福还是祸?
两券商股跻身10月融资买入前10
9月22日起,沪深两市融资融券第四次扩容。截至当月底,沪指月K线五连阳。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4日,沪深两市融资余额达到6590.11亿元,创历史新高。而在本轮行情起涨的7月22日,两市融资余额仅为4253.16亿元。
记者注意到,随着行情走好、人气火爆,沪深两市融资余额出现火箭式上涨。
iFinD数据显示,两市融资余额从2013年5月22日2000亿元首度攀升至当年10月14日的3000亿元,历时80个交易日;从3000亿元攀升至2014年4月15日的4000亿元,用了125个交易日;从4000亿元爬高到2014年8月25日的5000亿元,用时92个交易日。
不过,从5000亿元整数关口开始,仅用22个交易日,两市融资余额就在2014年9月24日首次站上6000亿元大关。此后,仅用10个交易日,至2014年10月14日,两市融资余额达到前述6590.11亿元的历史新高。
分析人士认为,两市融资余额加速上升有多方面原因。首先,9月12日,沪深交易所发布了《关于扩大融资融券标的证券范围的通知》,决定9月22起在两市现有的695只两融标的基础上,再增205只标的,从而使两融标的增至900只,这无疑扩大了融资客选择范畴;其次,券商也瞄上了两融业务这一大蛋糕,华泰证券(601688,收盘价9.35元)等率先放下身段,以“零门槛”吸引投资者参与两融交易。
昨日,贵州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两融业务对券商是风险比较低的业务,加之目前行情火爆,所以券商发展两融业务的积极性高。资金量不足的券商还要发债、发产品来维系这一业务。
以上提到了A股两融市场整体火爆的状况,投资者所关心的自然还包括哪些个股最受融资客青睐。记者根据iFinD数据统计后发现,10月8日~14日,位居沪深两市融资买入之首的是中国重工(601989,收盘价6.66元),期间融资买入额为28.52亿元;第二名是中国船舶,期间买入额为28.49亿元。期间买入前10个股中,两只券商股中信证券(600030,收盘价13.34元)、宏源证券(000562,收盘价14.08元)分列第三和第七名,分别被买入22.65亿元和15.21亿元。
瑞银:A股融资距顶峰尚有距离
分析完个股,再来看看板块。记者注意到,iFinD数据显示,从申万三级行业分类看,10月8日~14日,融资买入前4名行业分别是:房地产开发、证券、中药和银行板块。
分析人士认为,显然,融资客市场嗅觉敏锐,因为上述板块均是近段时间大热的板块:房地产开发板块有政策暖风呵护;中药板块有埃博拉病毒等事件性因素刺激;证券板块受沪港通消息推动;银行板块又被认为是估值和整体涨幅偏低的避风港。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融资余额不断攀升,无疑代表融资客对市场的看好,但指数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无限制上涨。行情见顶后融资买入自然也会减少。那么,融资余额的“顶”在哪里呢?
对此,瑞银证券给出了一个参考。瑞银证券表示,从台北股市融资融券情况看,在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持续快速增长,融资余额顶峰出现2000年2月;而融资余额占可融资标的流通市值的比例(以下简称融资余额占比)的顶峰发生在1998年12月(5%);月融资买入额占可融资标的成交额比例 (以下简称融资买入额占比)顶峰则出现在1996年12月(29%)。
- 7个交易日A股净流出逾千亿元 6股逆吸29亿受追捧(2014-09-18)
- A股投资者结构七大变量 主题风格进一步深化(2014-08-06)
- 海外资金押宝A股 ETF现史上最大规模净申购(2014-08-06)
- A股“牛气”隐现 杠杆基金飚涨43%(2014-08-05)
- 新一轮银行上市潮酿A股造富运动 近6成员工持股(2014-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