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體中文

部分保险分支机构私售P2P 员工代客户退保

http://www.e23.cn2014-11-07人民网

    摘  要:平均每天就有1家P2P平台跑路或倒闭,这在当下良莠不齐的国内第三方理财市场,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鲜事。

  平均每天就有1家P2P平台跑路或倒闭,这在当下良莠不齐的国内第三方理财市场,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鲜事。

  一批批因此而被卷钱财的投资客,讲述着各自背后的辛酸故事。在他们之中,有这样一批“特殊”的投资者,近来齐聚于多家保险公司大门外,前来申讨说法、提出索赔。

  城门失火,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保险公司,缘何成了被殃及的池鱼?

  上海证券报记者历时一个多月的调查,试图揭开隐蔽于保险行业深处的P2P利益生态链。

  这条利益链背后的前因后果、矛盾纠结,远比银行员工私售“飞单”更为复杂——在监管真空下,除难以道清言明的纠纷后患外,P2P“魅影”的闪现,正步步危及保险公司的日常业务运转。

  警报已经拉响,全行业防控布局,时不我待。

  东窗事发!全员私售?

  有史以来P2P平台倒闭最多的10月刚刚过去,35家这个数字似乎并不是上限。客服集体失联,公司空无一人,老板去向成谜,投资者火速成立维权联盟,群策群力商讨报案维权事宜。可悲的是,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对于原本毫无干系的保险公司而言,这同样是一个噩耗——因为他们不知道:是不是又会出现一个倒闭的P2P,会和自己扯上关系。更无奈的是,唯有等“东窗事发”后,他们才后知后觉。

  6月的一天,上海一家P2P公司人去楼空,老板失联的同时携款潜逃。这是一家自称已在香港上市的平台公司,在海南等地建有养老院等大型投资项目。他们以民间募资名义发售理财产品,10万元左右起投,许以个人投资者12%的年化收益率,按月结算。

  如果不是东窗事发,投资者至今还做着年收益10%以上的理财美梦。和在其他P2P跑路案例中的故事发展一样,投资者开始走上了维权之路。

  他们找到当初游说其购买产品的介绍人,介绍人避而不见,进而找到介绍人供职的保险公司。

  一位投资者反映称,当初是在介绍人组织的一次旅游活动中,了解到了这家P2P公司的产品信息。“这个介绍人是这家保险公司的营销员,旅游活动是以这家保险公司邀请的名义,用短信通知形式发送的,旅游集合地点正是在这家保险公司大门外。”

  这家保险公司被投资者质疑得“哑口无言”。因为他们从头到尾都不知道有这回事。在经其调查后发现,这是若干已离职员工的私售行为。这些保险营销员早在当初介绍P2P产品时就已经从保险公司离职,之所以冒充在职人员,主要是为取得投资者的信任。

  由于所涉及的人员较少,资金量也不大,保险公司只是把它作为一件个案来跟踪处理。

  然而,事态发展超预期发酵。随着之后匿名举报者的突然出现,保险业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获悉的细节显示,9月上旬,一家保险公司接到匿名举报,声称当日中午有一场该保险公司举办的产品说明会,然而推介的并非这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而是第三方理财产品。

  知情人士称,从现场布置来看,酒店正门挂有“某保险公司欢迎您”横幅,大厅张贴“某保险公司老客户联欢会”横幅及公司简介易拉宝,背景墙所述的却是“某P2P公司中秋客户答谢会”。

  在这场所谓的保险公司老客户联欢会上,全程都在介绍多家P2P公司的第三方理财产品,宣扬的年化收益率高达12%,现场认购者较踊跃。而向这些老客户兜售P2P产品的,正是这家保险公司某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及部分保险营销员。

  分支机构全员私售“李鬼”产品,这不仅出乎了当事保险公司的意料,在随后上报至当地保监部门并通报之后,也引来同业的一片哗然。

  调查取证后发现,该产品说明会系这家保险公司支公司私下发起,假借保险公司名义,邀请老客户参加联谊会,并现场推介第三方理财产品。

  但这绝非孤案。记者从另一家保险公司内部了解到,该公司也发现某分支机构存在全员私售第三方理财产品的违规行为。保险公司选择立即报警,并在清理整顿期间停止涉案支公司所有新单业务。

  运作模式“一条龙”

  随着调查进一步深入,记者发现,保险分支机构全员私售P2P产品,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极为缜密及流畅的流程,运作模式更是“一条龙”服务。

  一方面,他们首先选择攻克保险公司老客户。保险营销员与客户之间本就熟稔,这样取信快、易下手。他们通过旅游或联谊的形式,与客户取得联系,并告知客户“现在有一款相当不错的第三方理财产品,投资收益要比保险产品高好几倍,建议客户购买。”

  在这些保险营销员的口中,P2P平台公司不是与保险公司有合作关系,就是两者之间存在资本纽带关系,如都是同一个实力雄厚的股东参股的。

  由于对方是认识了多年的保险营销员,这些老客户并没有起任何疑心。对于一些手上无现金流的老客户,他们也想好了游说之词。即以高额回报为诱饵,简单类比保险公司产品的分红收益与第三方理财的高额回报,让客户进行退保后购买理财产品。“即使损失一部分保单现金价值,也是划算的。”

  为达到目的,他们“贴心”地提供“一条龙”服务。即陪同客户去保险公司进行现场退保,或让客户授权于他们代办退保事宜。

  而对于一些在退保损失上仍犹豫不决的老客户,他们甚至口头承诺“能够帮其实现全额退保”。为了兑现这一承诺,他们代客户出面,以“当初没有收到回访电话、保单上非客户本人签名”等名义投诉保险公司,并要求保险公司全额退保甚至补偿相应利息。

  另一方面,这些第三方理财公司也同时挖掘新客户。在记者看到的一份P2P产品宣传资料上,注明合作单位有多家保险公司。

  记者以投资者的名义咨询其中一家保险公司,该险企回应称,从未与任何第三方理财公司有过任何合作,并告诫记者切勿上当受骗。

  “被合作”的这些保险公司已经开始有所行动。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他们一方面报警,同时上报保险监管部门,并向社会发布澄清公告,同时向客户发送提示风险的短信;另一方面,外部调查取证与内部全员排查并举,以评估潜在风险。

  事实上,除难以道清言明的纠纷后患外,P2P“魅影”的闪现,已经危及保险公司的日常业务运转。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一些保险公司退保率持续高企、保单继续率严重下滑的原因之一,就是受到了保险营销员私售P2P产品的影响,导致保单资金迁徙和外流。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作者:黄蕾    网络编辑:陈淑贞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