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保险分支机构私售P2P 员工代客户退保
摘 要:平均每天就有1家P2P平台跑路或倒闭,这在当下良莠不齐的国内第三方理财市场,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鲜事。
内外诱因大剖析
令业界不解的是,究竟是什么样的动力,能够让这些现任或曾经的保险营销员们铤而走险?高提成的诱惑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道的内外诱因?
在调查采访中,有保险业人士反映,这与保险业正处于转型阶段的大环境不无关系。
随着银保新政的出台,特别是一些地区限制老年消费群体购买银保产品的规定,对于长期销售理财产品予老年客户的业务人员产生很大冲击。客户群难以为继,索性直接进行客户转移,进行第三方理财产品的销售,以此获利。
而从内部环境来看,保险行业的收入普遍偏低,人员流失率高,容易受高佣金诱惑。虽然绩优人员的收入高,但相较而言,大量的保险营销员仅维持在每月千元的收入水平,很容易在第三方理财重金的诱惑下,迷失方向。
以某第三方理财平台为例,他们以数倍高薪挖角保险营销员——部经理底薪18000元/月,业务主任7000元/月,业务员提奖3%,管理层提奖1%,远高于同级别保险营销员收入。
不可否认的是,寿险业正处于转型期,无可避免出现阵痛,营销员难以适应生存,容易产生共鸣。大量保险营销员长期偏重以“酒会”、“联谊会”等销售理财产品为主的作业模式,自主经营的能力下降。此时,第三方理财产品销售正好契合部分投机取巧、希望快速盈利的保险营销员。
另外,随着保监部门对于销售行为监管趋严,保险公司追责力度加大,行业“黑名单”的威慑,让部分存在品质问题的保险营销员无法在行业内立足。第三方理财公司借此以突破口,诱使那些问题保险营销员转投第三方理财团队。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第三方理财还属于新兴事物,相关监管体制尚未健全,处罚者寥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涨了他们铤而走险、侥幸的心理。在利益诱惑下,这些保险营销员便开始陆续倒戈第三方理财公司。
诚然,具有金融行业的从业经验,拥有一定的客户资源的业务人员,是众多第三方理财公司招募的首选。而保险公司又成为主要的挖角对象,中层管理人员和团队负责人成为被挖角的“重灾区”。
自卫与反击时不我待
近年来,第三方理财市场相关风险频频被揭,投资者却遭遇投诉无门的尴尬境遇。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第三方理财市场的监管真空。不少第三方理财产品甚至未经登记和风险评估,仅靠夸大投资回报率来吸引投资者。
在不少已被曝光的案件中,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人员私售现象屡见不鲜,但由于都是个人违规违法行为,第三方理财公司又不属于这两大监管部门所管辖,因此银监与保监部门也只能通过发布提醒公告的形式,对投资者予以警示。
不过就在10月22日,保监会发布《关于严格规范非保险金融产品销售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严格规定: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不得销售未经相关金融监管部门批准的非保险金融产品;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应当对分支机构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进行统一授权和集中管理,禁止分支机构擅自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各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要严格按照保险中介市场清理整顿工作要求,采取抽查基层机构、访谈从业人员和客户等多种方式,持续深入排查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风险,确保不留死角。
“上述文件加强了保险公司内部管控,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保险营销员私售"飞单"现象的滋生。与此同时,我们也开始了自卫与反击。”一家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目前,保险公司采取的举措包括:严查营销员私售行为,实施严厉的处罚追责制度,发现一个开除一个,对有瞒报行为的管理人员立即免职,对管理不力的机构负责人实行调岗处理;同时加大对无效、虚有人力的清理整顿力度,并将开除处理的人员名单上报至行业“黑名单库”,并对离职人员进行全面排查,严防离职人员与现有队伍进行勾结;此外,梳理中介合作情况,除法人渠道外,全面禁止其他业务渠道与中介和理财机构进行合作,最大可能地排除内外部风险。
此外,有多家保险公司选择“抱团取暖”,并借助当地保险同业公会的力量,向第三方理财公司提出严正交涉,但似乎收效甚微。在此背景下,有保险公司考虑将通过法律手段维护权益,避免对其品牌声誉进一步造成负面影响。
其实,在第三方理财尚未明确监管主体之前,业内人士认为,消费者也应该“火眼金睛”,进行“自卫”。
在此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切勿轻信高收益,在购买产品前做足功课。例如在不少案例中,如果投资者去网上仔细核查一下这家P2P公司的背景,很多在推销产品时的谎话,便会不攻自破。
- P2P理财促销抢滩“双十一” 返利抽奖加收益争抢用户(2014-11-06)
- 单笔支付最低千元 银行限额为P2P理财转账上枷锁(2014-11-04)
- 今年问题P2P平台达101家 业内呼吁监管细则推进(2014-10-30)
- P2P闲置资金争夺战打响 第三方支付机构奶酪被动(2014-10-23)
- 十一黄金周P2P业绩大盘点:网贷平台哪家强(201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