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体中文

打车软件受资本青睐 "不差钱"难解决用户需求

http://www.e23.cn2015-01-06中国经济网

    摘  要:2014年7月,快的打车推出了一号专车服务。不到一个月,滴滴又推出了滴滴专车。近半年来,两家公司将同样的“补贴戏码”用在了专车的竞争上。而撑起大手笔补贴的背后,依然是资本的狂热。

  打车软件从一诞生便遭遇诸多抵触,不过这并不能阻止快的、滴滴向出行平台跃进。

  2014年7月,快的打车推出了一号专车服务。不到一个月,滴滴又推出了滴滴专车。近半年来,两家公司将同样的“补贴戏码”用在了专车的竞争上。而撑起大手笔补贴的背后,依然是资本的狂热。

  2014年12月,滴滴打车官方宣布获得新一轮超过7亿美元融资,由投资机构淡马锡、投资集团DST和腾讯主导投资。滴滴打车CEO程维此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对这一市场十分看好。“据我们数据统计,即便有了打车服务,每天还是有30%的用户打不到车,专车的推出是为了解决这部分人群的需求。且专车是面向中高端人群服务,与出租车市场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竞争。”

  业内人士认为,O2O发展最为关键的是线下人员的流动,人群、商品、资金、场景是O2O最主要的因素。一年多的市场培育证明,打车软件是布局O2O的重要工具,才导致BAT三大巨头不惜巨资布局。“与线下结合的行业往往非常粗放,且难以整合资源。如何在运营上下沉,真正解决用户需要是留给快的和滴滴的重要命题,并非有钱就能解决。”

  专车APP逐渐兴起

  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打车APP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4年第3季度》显示:截至2014年9月,中国打车APP累计账户规模达1.54亿,其中,快的打车、滴滴打车分别占据了54.4%、44.9%的份额。此外,上述打车APP的人均启动次数在该季度均有所提升,“表明此前利用对乘客和司机的补贴来培养市场的方式已初见成效”。

  记者留意到,同是在2014年第三季度,快的打车、滴滴打车先后在7、8月份推出了专车服务。此后的12月,滴滴打车宣布获得高额融资,而快的打车也出现融资传闻;另一端,美国Uber不仅新一轮融资12亿美元,还与中国的互联网企业百度达成了战略合作。

  解决用户与司机两端的信息不对等问题后,专车业务主要瞄准商务市场,除了便捷性,相关平台通过对车辆、司机等的把控,以定制化和服务为卖点。但从目前专车市场的发展情况看,汽车租赁公司和劳务公司的做法似乎仍游走在政策边缘。2014年8月,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运输管理局下发了《关于严禁汽车租赁企业为非法营运提供便利的通知》,重申租赁车辆不得用于未经许可的出租等行业运营。

  某不愿具名的租车领域从业者称,上述官方定性“只能是表达(有关部门)对这类租车APP服务安全性和搅乱市场平衡的担忧,”政策没有真正制定出台前,并不能说明政府一定会打击这类服务。从市场角度看,市民实际希望通过这些服务满足日常出行需要。

  该从业者认为,政府每年查处的黑车数量都不少,但对相关市场的影响有限,这说明遭受处罚所带来的损失和风险远远低于受处罚者所获得的利益。因此政府可尝试对租赁公司的指标分配上进行适度倾斜,不失为规范企业、提高乘客安全性的方法。

  运营整合仍显粗放

  2014年4月,快的和滴滴打车同时宣布,将停止对出租车司机和乘客的补贴,业界以为这场大战终结。但是数月后,烧钱又蔓延至专车领域。据悉,滴滴专车和快的“一号专车”均声称主攻中高端约租车市场,车型多为20万元以上的车型,包括本田、奥迪、宝马等品牌。

  记者通过体验了解到,专车服务价格往往比出租车高出20%左右,且提供的服务更加周到。以接机服务为例,用户可以提前两个小时预约,一旦抵达目的机场,地接服务员和司机便已经到达,免除了乘出租车的漫长排队过程。

但是,这项业务一开始无人问津,两家公司不得不在机尝火车站以及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络编辑:陈淑贞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