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力挺滴滴:几次力挽狂澜救“专车”
摘 要:最近几个月,当滴滴等“专车”业务蓬勃发展,且正迅速向全国各地铺开之时,突然遭受了暴风骤雨:多个城市宣布“专车”业务不合法,甚至公开宣称专车为“黑车”。不过,每当滴滴等专车面临巨大舆论压力时,中央媒体都挺身而出,几次力挽狂澜为“专车”仗义执言。
最近几个月,当滴滴等“专车”业务蓬勃发展,且正迅速向全国各地铺开之时,突然遭受了暴风骤雨:多个城市宣布“专车”业务不合法,甚至公开宣称专车为“黑车”。不过,每当滴滴等专车面临巨大舆论压力时,中央媒体都挺身而出,几次力挽狂澜为“专车”仗义执言。
据悉,对“专车”的质疑起源于2014年12月25日,上海市交管部门公开表示,“滴滴专车有非法运营现象”,并查扣了12辆滴滴“专车”。1月4日,沈阳市出现出租车罢运事件,根据媒体报道,主因在于司机对长期高额的“份子钱”不满,但随即舆论突然转向,将出租车司机罢运的原因归结于“专车”,称“专车”挤占了出租车的市场份额。
正当舆论将出租车罢运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专车”,关于“专车”为黑车的报道铺天盖地之时,人民日报率先在1月6日发表评论文章《出租车“两头难”咋变“两头甜”》,称沈阳出租车罢运事件应该成为出租车行业的预警,提出“目前,应该是逐步打破出租车号段控制,取消出租车公司暴利模式的时候了”。当天,新华社亦发表了一组涉及出租车罢运稿件,指出“市场上到底该有多少出租车,要由市场说了算,不是主管部门拍脑门,也不能让既得利益群体把持。”
尽管人民日报和新华社针对滴滴等“专车”的首度发声,对沈阳出租车罢运事件一锤定音。同时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等中央媒体也发表《慎将互联网“专车”拉入黑名单》、《不要动辄扣上“非法”的帽子》等报道,与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报道形成呼应。但对“专车”的否定声音并未因此终结,这场针对“专车”的风波仍未平息。
一直以来对滴滴专车积极支持的北京,也在压力下不得不有所动作。1月6日,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带领记者到机场现场查“专车”。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等北京市属媒体以《北京市交管部门:专车叫车软件拉活属“黑车”》、《北京认定“专车”属非法运营 发现将按高限处罚》、《北京官方:所查叫车软件“专车”全部为黑车》等标题报道了此事。随后,南京、济南等地也陆续曝出当地交管部门查处“专车”的消息。
在此期间,人民日报再次以几乎两天一篇的频率,发表《出租车不能再“饥饿管理”了》、《网招“专车”前路如何》、《出租车特许经营该改改了》、《让“专车”服务 撬动行业改革》等新闻调查和评论,呼吁出租车行业改革,并首度肯定滴滴等“专车”的积极作用。新华社更连续发表《“祥子”集体不拉活,仅是“专车”“黑车”惹的祸?--多地出租车停运事件透视》、《全面深改关键年,出租车改革能否迈开腿?》、 《出租车改革能否让“抢跑”变成“领跑” 》等十余篇评论及新闻调查,为滴滴等“专车”撑腰。
此次,央视也加入到力挺滴滴等“专车”的阵营中,在节目中评论“什么是出租车行业改革的既得利益?”。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栏目,也通过观察员发声,称“专车”实际上是撬动了整体顽固的铁板,真正给市场一个发言权。另外,几乎所有的中央媒体网站,也都相继站了出来,为“专车”正名。
自此,中央媒体
- 良知,能让你看清黑色的车是“白车”(2015-01-08)
- 滴滴打车获7亿美元融资 创中国移动互联网融资纪录(2014-12-10)
- 滴滴打车再融资超7亿美元进军物流(2014-12-10)
- 滴滴COO柳青:以尖端技术优势,打造世界第一移动出行平台(2014-10-31)
- 滴滴打车促销抽奖涉不正当竞争 或将被罚万元(201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