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力挺滴滴:几次力挽狂澜救“专车”
摘 要:最近几个月,当滴滴等“专车”业务蓬勃发展,且正迅速向全国各地铺开之时,突然遭受了暴风骤雨:多个城市宣布“专车”业务不合法,甚至公开宣称专车为“黑车”。不过,每当滴滴等专车面临巨大舆论压力时,中央媒体都挺身而出,几次力挽狂澜为“专车”仗义执言。
的舆论重点,已不止于“专车”本身,而是透过此次围剿“专车”的事件,揭开出租车行业长期垄断的现象和根本原因,呼吁突破利益集团的堡垒。中央媒体为打击出租车领域的顽固利益集团,进行了猛烈的进攻。
人民日报指出,不少地方在出租车领域采取配额制管理,把出租车车辆号段绝大部分放到出租车公司,这让出租车行业发展极为畸形:出租车数量长期不增加,形成、加剧打车难;公司长期靠高额的“份子钱”坐收渔利、一本万利,而出租车司机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盈利大部分缴了份子钱,权益缺乏保障。
新华社称,一些职能部门不能披着看似“合法”的外衣,将共享经济的创新萌芽“乱棒打死”,充当某些垄断利益的“保护伞”。近些年,一些地方出租车行业经营者和管理部门陆续曝出腐败案例,群众期待有关部门严查。同时力挺用好现在极大冲击传统出租车行业的“专车服务”这条“鲶鱼”,呼吁用30多年前小岗村农村改革的勇气,攻坚克难。
除了中央媒体,几乎所有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以及网络上的意见领袖,都对围剿“专车”的行为进行了声讨。
1月8日,交通运输部针对近期引发舆论热议的“专车”服务,做出最新的正式表态:“专车”服务是创新服务模式,对满足运输市场高品质、多样化、差异性需求具有积极作用。这一表态相当于间接承认了滴滴专车等“专车”服务的合法身份。
“所有中央媒体针对某个企业的行为,如此大规模、高频次地予以关注,在近年新闻界实为罕见。这也是中央媒体首次如此严厉地指出出租车领域的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传播领域人士表示,央媒在宣传阵营中所处的地位不言而喻,其背后或许意味着在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背景下,多年来“戴着镣铐起舞”的出租车行业,其垄断壁垒即将被突破,将有望迎来改革的曙光。
- 良知,能让你看清黑色的车是“白车”(2015-01-08)
- 滴滴打车获7亿美元融资 创中国移动互联网融资纪录(2014-12-10)
- 滴滴打车再融资超7亿美元进军物流(2014-12-10)
- 滴滴COO柳青:以尖端技术优势,打造世界第一移动出行平台(2014-10-31)
- 滴滴打车促销抽奖涉不正当竞争 或将被罚万元(201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