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體中文

银监会揭秘:所谓存款“失踪”原来是“被骗”

http://www.e23.cn2015-02-04中国网

    摘  要:近来,银行巨额存款“失踪”成了网上一个热门话题。比如浙江杭州42位储户放在银行的数千万元存款“被盗”仅剩少许,泸州老窖存在银行的1.5亿元“不知去向”,义乌、南京、湖北等地都出现储户存款“失踪”事件。银行存款真的会失踪吗?

  近来,银行巨额存款“失踪”成了网上一个热门话题。比如浙江杭州42位储户放在银行的数千万元存款“被盗”仅剩少许,泸州老窖存在银行的1.5亿元“不知去向”,义乌、南京、湖北等地都出现储户存款“失踪”事件。银行存款真的会失踪吗?

  所谓的“失踪”,其实是“被骗”

  银行素有“三铁”之称,铁账、铁款、铁算盘,在各行各业享有盛誉。确切地说,上述存款不是“失踪”,也不是“被盗”,而是不知不觉中“被骗”了。

  在案件告破之前,有人描述成“失踪”、“丢失”,好像很神秘的样子。其实诈骗存款的案件早已有之,既不新鲜,也不稀罕。随着ATM机、POS机、网银、手机等支付方式越来越普及,通过银行渠道或冒充银行诈骗成了一些骗子们的首选。

  诈骗的形式,无非有三种

  第一种是社会人员诈骗。比如泸州老窑公司“丢失”1.5亿元银行存款一案。有数名诈骗分子合谋伪造银行印章,编造假存款合作协议,冒充银行工作人员到公司上门开户,获取公司有关开户所需资料和印模,然后私刻假印章,伪造开户资料,到银行办理开户手续,并使用假印鉴将存款全部转出银行。再如,某保险公司配送员上门服务,利用特殊POS机上的银行卡复制器,盗取客户信息,然后制成伪卡盗刷客户资金。还有人在街头卖超低价大米,诱使路人在其特制POS机上刷卡……

  在这类案例中,主要是客户未能辨别真伪,泄漏关键信息,导致资金被骗,银行似乎没有明显过错。当然,银行也有责任、有义务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银行工作人员有必要严格核对、明察秋毫,减少犯罪分子的可乘之机。

  第二种是银行员工与社会人员内外勾结诈骗。其常见的骗人诱饵是“存款利息高”。都知道银行定期存款年利率在2%-5%之间,活期利率不到0.4%,偏偏有人说存到某家银行的活期存款可以给10%-20%或者更高……馅饼真的会掉咱头上?想想都要醉晕了。

  比如杭州那42位储户,中介骗子承诺给他们年利率13%,然后被领到银行对面的一个房间里,签定一份承诺书,内容包括“不开通短信提醒”“不开通网银权限”“不通存通兑”“不查询”“不提前支取”,更可笑的一条是“不对在银行工作的亲人朋友提起”……这个时候,怎么着也能想到这不是正常的储蓄存款吧?银行能愿意为这笔存款负全责吗?

  发生内外勾结的诈骗案,有关银行必须对储户的资金损失承担相应的责任。而银行为了自己的信誉一般会对存款本金和正常利息先行垫付;司法部门也会根据各方所负的责任作出最终裁决。但无论如何,存款的高息是不受保护的,而且损失部分本金也是有可能的。

  第三种是银行员工骗取客户存款。曾出现过银行员工诱骗储户多次输入密码,在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暗中将存款转出(看见了吧?银行内部是不可能查到客户密码的,只能靠你自己输入)。发生这种诈骗,你不用担心,银行会全部负责。

  防骗有办法,忌贪忌粗心

高风险不一定能带来高收益,而高收益的背后一定是高风险。在当前高度自由的金融市场里,任何存款或投资,风险与收益基本上是成正比的。年利率3、4%的银行储蓄存款,有国家承诺兜底(实行存款保险制度后,有存款保险公司兜底);年收益率6、7%的银行理财产品,有银行承诺部分负责;年利率15%的P2P投资,有P2P公司或担保公司承诺担保;年利率20%多的企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络编辑:陈淑贞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