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并轨后可持续性待解 诸多事项未到位
摘 要:国务院不久前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解决了多年悬而未决的养老保险“双轨制”问题。不过,一些学者认为,此次改革虽完成了制度框架的整合,但还不能就此抽薪止沸——统筹层次、记账利率、计发月数、职业年金基金管理等诸多事项还未到位,个人账户的完善和精算平衡原则的落实还任重道远。
“刚刚公布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改革方案同样采取了‘统账结合’的筹资模式,覆盖4000万人,加上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3.4亿人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5亿人,近9亿人拥有了自己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郑秉文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个人账户”,目前看来路线图还未清晰,改革的任务依旧繁重。
按照与积累和精算的关系,养老保险制度有四种基本模式:现收现付制,个账积累制、总账积累制以及名义账户制四种。
郑秉文认为,一般来说,建立个人账户的目的有四个:一是以真金白银的实物形态为未来退休预先建立一个资产池,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二是提高储蓄率,促进经济增长;三是养老基金通过建立个人账户进入资本市场进行投资,以避免现收现付制条件下带有明显财政因素的养老基金对资本市场的巨大冲击;四是加强当前个人缴费与未来养老金权益的密切联系,增强激励性,构建一个精算中性的储蓄载体。在这四个目的当中,只有第四个对中国是有意义的。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伟表示,关于中国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现在的想法是保留个人账户,不做实。这样有三个明显的好处,一是不需要短期内解决资金来源的问题;二是不需要解决基金投资增值的问题;三是相当程度上可以避免因现收现付制造成的劳动力市场扭曲问题。郑伟认为,名义账户制可以作为未来长期改革的一项重要过渡制度,提供较大的灵活性,它不要求具备成熟的资本市场,短期转轨成本相对较低,与现收现付制相比具有较好的参保激励,这些优势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原劳动保障部副部长王建(微博)论认为,如果做实个人账户,那么收入增长和基金运营利率基本相当才能保证替代率。如果没有这样的稳定增长,也影响到替代率,但两个条件又是相悖的制约条件。另一个问题在于,中国是一个转制中的国家,国民的理财思想、理财的观念不成熟,如何理性地理财的基本观点还没有成熟起来。
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也认为,中国的居民储蓄很高,再强加一个积累型账户没有必要:“因为年轻人自己要存一笔钱,为自己养老存一笔钱,还要为现在的老人再存一笔钱,承担的负担太重了,没有这个必要。”李剑阁建议,应改成名义账户制,而不是“基金式个人账户”。
人社部社会保险管理中心主任唐霁松认为,制度设立之初,个人账户做实的决定不能说是错误的,因为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但是现在需要调整。第一,个人账户记账利率收益非常低,按照规定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率大部分的省记账利率参考同期的银行一年期整存整取的存款利率,有的省是参考上年度一年的定期存款利率国债利率居民消费价值指数的因素确定记账利率。还有的省按照中国人民银行上年度存款基准利率及其调整变动后测算的加权平均利率执行的。各地记账利率不一样,但定期存款利率显然是比较低的。同时,从实践看,做实个人账户试点省份中,东三省国务院已经特别批准辽宁省向已经做实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借支发贷遇,累计已经借出去700多亿:“已经做实的钱花出去了。由此我们认为做实个人账户黄金期已经过去了。”
建 议 专家倾向于“全账户”
对于未来缴费比例的研究,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张盈华表示,研究设定了三个假定方案,一是小账户(8%+20%),第二是大账户(16%+12%),第三是全账户(28%+0%)。其中更倾向于全账户方案
- 地方报告晒大病保险成绩单 今年主推养老金并轨(2015-02-05)
- 地方利益固化阻碍养老金全国统筹步伐(2015-02-04)
- 专家否认养老金领27年才不亏:11.6年就能回本(2015-01-27)
- 养老金并轨制促资本市场加码保险股(2015-01-26)
- 韩秉志:养老金并轨要尽可能兼顾各个利益群体(201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