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何种经济形态 都应依法治企
摘 要:去年12月,被誉为中国包装装潢第一案的王老吉、加多宝“红罐案”一审宣判,如我所料,广东省高级法院裁定的结果是王老吉胜诉。这事本已失去了热度,但随着两会的召开,知识产权保护再次受到代表、委员的关注,因此,我还是想把这事加上自己的佐料,再次炒个冷饭。
去年12月,被誉为中国包装装潢第一案的王老吉、加多宝“红罐案”一审宣判,如我所料,广东省高级法院裁定的结果是王老吉胜诉。这事本已失去了热度,但随着两会的召开,知识产权保护再次受到代表、委员的关注,因此,我还是想把这事加上自己的佐料,再次炒个冷饭。
对于红罐案的结果,人们的评论很多,然而这还只是尚未生效的一审判决,二审的烽火将继续猛烈地燃烧。读过一审裁判文书,我认为每个案件都存在法律的不同解读是正常的,但诉讼的初衷和最终目的都应当是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进步,这也是与立法的初衷“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相一致的。
其实,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一般人不会了解商品包装对于商品尤其是知名商品的重要意义。然而,从判决书的字里行间闻到的火药味以及双方的举证,不难看出,包装背后是两个企业间巨大的商业利益,这种商业利益的博弈行为正需要“法治”的规范、维护与惩戒。
“非公”非弱势
在王老吉与加多宝这场争论中,除了是否侵权本身外,还牵扯到了当代经济环境的大背景——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的共同发展。说到此,这个话题就被无限放大了,但事实就是如此,几年来,加多宝一直揪着自己的“民企”身份不放,称自己是弱势群体。今年两会期间,加多宝仍在呐喊,“让非公经济更任性些”。
让所有经济体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最大化激发市场潜力,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衷。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这种所有制结构也显示了其巨大的潜力,GDP的稳增、人们生活水平的切实提高就是例证。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更好的发展中国经济,我国政府一直积极努力改善外资在华投资环境,希望和外资企业共同努力,营造更好的市场经济环境。正因此,多年来,外资企业一直享受着超国民待遇。而加多宝正是这种超国民待遇的受益者。
这就要说到另一个事实,加多宝并非“民企”,加多宝集团是英属维京群岛注册的外资企业,是鸿道集团全资子公司,其企业性质为外资企业。多年来,加多宝正是以英资企业身份在税收等相关政策上获益匪浅。
而反观诸如王老吉这样的国企,即便如今参与到市场经济中,却仍旧处在舆论劣势之中。人民日报曾在《国企改革,坚定方向稳步推进》文中指出,国企的挑战还来自社会舆论的冀望。“国企怎么做都是错”,而国企也正因此,一直处在社会舆论的下风。而一旦国企与非公经济间出现矛盾时,如何对不同经济性质的双方端平一碗水,努力创造化解矛盾的外部环境的同时鼓励企业努力创新,满足市场需求,是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巨大考验。
但在我看来,要求政府部门“一碗水端平”的前提,是各种经济体制的依法经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良好运行的大前提。
法治在先经济在后
加多宝在要求“一碗水端平”的同时,又做了什么呢?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以来,加多宝有七起案件被判侵犯了王老吉的权益,被法院判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这其中就包括“王老吉改名加多宝”、“中国每卖10罐凉茶7罐加多宝”、“加多宝凉茶连续7年荣获‘中国饮料第一罐’”等多个广告语的侵权行为。这些广告语给消费者带来的困扰在此就不一一指出,经历过的人都会深有感触。
2011年,外交部发言人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