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體中文

民间资金凶猛入市 惊人杠杆野性难驯

http://www.e23.cn2015-03-31中国证券报

    摘  要:伴随A股市场天量规模交易的常态化,杠杆资金带来的市场风险也正成为市场的担忧。尽管通过提高两融门槛及收缩银行理财对接伞形信托的限制措施,监管层此前已减缓杠杆资金的入市速度,但面对市场普遍的乐观情绪,资金凶猛入场的态势并未发生变化,场外配资的杠杆仍在不断放大。

  伴随A股市场天量规模交易的常态化,杠杆资金带来的市场风险也正成为市场的担忧。尽管通过提高两融门槛及收缩银行理财对接伞形信托的限制措施,监管层此前已减缓杠杆资金的入市速度,但面对市场普遍的乐观情绪,资金凶猛入场的态势并未发生变化,场外配资的杠杆仍在不断放大。

  有私募人士透露,银行入市资金的渠道并不仅限于券商两融及伞形信托,部分银行开始倾向于购买基金子公司、私募机构或其他金融机 构的结构化产品来获得投资收益,银行理财资金也借上述机构的资管计划或有限合伙基金通道“曲线”入市。与此同时,不少专职互联网配资业务的平台也开始转型 “资金批发商”角色,将来自线下配资公司、城商行乃至实业资本的资金拆分、放大杠杆分配给客户,令大批增量的民间资金源源不断输入市场。

  据熟悉配资业务的人士分析,目前民间资金入市的通道日渐多元化、模式花样翻新,大量带着高杠杆的资金带着“野性”飞奔进场。对于参与资金产品售卖的资金转让 方和“资金中介”而言,并不存在太高的杠杆风险;但对于资金需求方而言,由于杠杆率过高,其承担风险也将被放大数倍,一旦遭遇市场放量暴跌的局面,激进融资客恐怕难逃爆仓危机。

  银行资金入市渠道多元结构化产品模式翻新

  “在这波牛市行情下,外围的新增资金推动成为普遍共识。目前,虽然监管层主要盯紧两融杠杆资金投放,银行也开始逐渐收紧伞形信托的配资比例,但这并不意味着杠杆的缩小;相反,银行资金入市的通道非常多元化,资金规模也非常庞大。”深圳某私募人士说。

  今年以来,监管层加紧对券商两融业务的检查,并明确规定禁止券商通过代销伞形信托等方式,为客户提供融资类相关服务。与此同时,不少大型商业银行也开始逐渐 收紧伞形信托杠杆比例,一种针对银行资金高杠杆进入股市的氛围悄然形成。不过,在多数市场人士看来,由于市场上涨行情带动普遍的乐观预期,也同样刺激各路资金加速跑步入场,而银行资金成为这批资金大军的主力之一。

  “现在很多大客户来认购私募产品的资金都是带着结构化产品的特点,他们会根据 资金的操作风格和风险承受来选择合适的伞形结构和杠杆比例。市场上伞形信托产品的需求非常丰富,而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募资,认购信托计划优先级收益权获得固定收益,而劣后资金则由客户自己承担。”深圳某私募人士表示,通过对接伞形信托银行的收益往往可以达到8%以上,而出让给理财客户的成本在5%左右, 由此便可以获得3%以上的利差,“尽管不断有收紧伞形产品的市场传闻,但银行自身也会有变通办法,调整杠杆、增加资金成本,银行的理财资金就会间接输入到二级市场。”

  不过,为了降低市场对伞形信托的过度关注,通过对接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结构化产品逐渐成为银行资金进入市场的又一种新模式。 据熟悉结构化产品设计的人士分析,这类产品运作方既可能是券商资管、私募机构也可能是期货公司或者基金子公司,通过共同设立资管计划或者有限合伙基金,来投资二级市场。与伞形信托类似的操作,银行负责提供优先级资金,而机构则负责认购劣后级资金。“比如有限合伙的形式,因为运作比较灵活、审批流程相对简单,银行仅负责提供资金、获取收益,并不介入产品后续投资决策,这类产品的存在形式非常多。”

在银行资金对接这类资管计划的运作过程,夹 层基金的操作方式也开始逐渐浮出水面。同样与伞形信托的方式类似,夹层基金的产品结构也分为劣后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络编辑:张晓燕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