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体中文

暴跌后的反思:新股发行六问题凸显 改革任重道远

http://www.e23.cn2015-07-14中国网

    摘  要:A股始于6月15日的这轮调整,至7月8日上证综指跌去1600余点,程度之剧烈前所未见。引发这轮调整的原因很多,监管层应对动作也不断,而如何从制度层面去反思当下的中国股市,实则应该受到监管层、投资者的更多关注。

不适合现实国情的券商自主配售权。

  知名经济学家华生也认为,我们有中国特色的发行价和发行制度,应该有中国特色的二级市场进行配套。“券商配售是最大败笔。”中国股市新股受吹捧,如果过多机构投资者以及承销商取得最大的权利,只会增加寻租的机会。

  存量发行制致“圈钱”频发

  据了解,“老股转让”是目前国际主要资本市场的成熟做法。证监会在2013年年底将其引入国内市场,旨在环节上市公司资金超募问题,增加可流通股份数量,促进买、卖双方充分博弈,进一步理顺发行、定价、配售等环节的运行机制。虽然该规定堵死了超募的老路,但利用漏洞大肆套现的事件也频发。

  2014年1月10日,奥赛康紧急发布公告暂缓IPO,公司给出的解释是“老股转让规模大”。据相关媒体报道,奥赛康拟募资7.9亿元,将发行新股1186.25万股,控股股东南京奥赛康一次性实现老股转让4360.35万股,套现金额高达31.8亿元。

  银泰证券资深投资顾问郑虹表示,老股转让的比例过高,不排除部分上市公司的圈钱行为。多数投资者没有尝到老股转让的“甜头”,反倒先要为老股提前套现“买单”。在此背景下,不少专家呼吁暂停存量发行制度(老股转让)。

  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教授认为,鼓励老股向新股东转让,会造成大量弃股套现一夜暴富者,而公司的公积金、净资产却无增厚,这不利于稳定大股东与高管对公司管理的责任心。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李永森也表示,从市场化改革的方向看,存量发行制度是没有问题的,但在改革过程中,要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根据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适时作出调整,不能脱离市场太远。”

  暂停 IPO? 业内观点不一

  由于近期市场波动较大,监管层动作频频,7月4日晚间,沪深股市28只已被批准IPO的股票宣布暂缓发行。

  对于IPO的暂停,谢百三教授十分支持,并建议停发时间至少一个月。谢百三称,“美国100年才发行上市800家公司,我们用8年完成800家以上。”中美两国有着巨大区别,西方国家企业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机制;而中国的多数企业家都有强烈的“投资饥渴症”。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专家对“暂停IPO”持肯定态度。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中国网财经表示:“根据以往经验,每当熊市到来管理层会暂停IPO,牛市到来会再启动IPO,而从目前市场看也并不差钱,市场真正缺乏的是信心。

  知名财经评论家叶檀则对中国网财经直言:垃圾股退市比新股发行更重要。她认为,目前的新股发行制度恰是为了保持二级市场的稳定,不能简单地依靠减少新股的发行来寻求市场的平衡,而市场上的垃圾股、变脸股不退市才是市场的心腹大患。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吕随启认为新股发行节奏可以放缓,但如果停发新股就改变了股市本身的功能,所以在他看来,“停发新股”是不可取的。

  据中国网财经统计,此前A股市场出现过八次IPO暂停,最短暂停时间69个交易日,最长暂停时间超过一年。其中第八次由于监管层一直没有明确表态是暂停IPO,所以期间涨幅无法统计。而前7次IPO暂停期间,大盘上涨4次,下跌3次。

  国金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李立峰认为,暂停IPO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对二级市场资金需求端的压力,同时也并励中长线资金入市,倡导证券公司以自由资金申购ETF基金,向二级市场资金供给端“输血”。

不过中银国际控股研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网络编辑:陈淑贞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