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改引发货币战”是无稽之谈 不需要竞争性贬值
摘 要: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速,人民币汇价的短期波动引起了海内外各界的高度关注,一些指责中国挑起“货币战争”的噪音也再度响起。
不需要竞争性贬值 长期走势依旧强劲
“汇改引发货币战”是无稽之谈(热点聚焦)
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速,人民币汇价的短期波动引起了海内外各界的高度关注,一些指责中国挑起“货币战争”的噪音也再度响起。13日上午,央行相关负责人在记者会上表示,此次改革主要是就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价机制做的一次调整,以使得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从长期来看,中国外汇储备充裕、财政状况良好、金融体系稳健,境外主体在贸易投资和资产配置方面对人民币的需求正在逐步增加,人民币仍属于强势货币,未来还会进入升值通道。
固定汇率已不适合中国
连续3日,人民币汇率连续调整。发布会上,央行副行长易纲指出,一个僵化的、固定的汇率不适合中国国情,也是不可持续的。相反,一个有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则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更有利,因为它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也是国际收支的稳定器,它会让一些不平衡逐步调整,使得整个经济发展、国际收支处于均衡的状态。在谈及固定汇率的危害时易纲表示,固定的汇率看上去很稳定,但是实际上却在积累问题、积累矛盾、积累不均衡,这些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便不可持续。
“通常,固定汇率制不仅会影响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且也不符合资本项目开放的客观要求。可以说,此次汇改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和弹性,是对外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大势之所趋。”长期致力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研究的上海市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宇告诉本报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市场化色彩浓厚的汇改也引起了海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加坡《联合早报》刊文指出,此次中间价政策调整更多是市场化改革大环境下的一种尝试,而不是为了支持出口;日本《读卖新闻》则分析,中国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意在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波动仍在可控范围
不过,人民币汇率3天调整幅度超过4%,这让一些人把最近两天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货币贬值的“账”算到了中国头上,甚至有人为此指责中国点燃了“货币战争”的硝烟。对此,多位专家表示,看待人民币调整既不能局限于两三天,更不应忽视全球货币市场的大环境。
“由于此前人民币汇率一直与美元关系密切,在美元升值时就出现了被动升值的情况,对经济自然有不利影响。但要看到,包括美国、欧洲、日本在内的很多发达经济体以及一些新兴国家,都早已采取了量化宽松等激进货币政策,因此中国根本不必在意‘货币战’的无端指责。”周宇表示,人民币汇率向均衡状态适当回归是合情合理且不可避免的。
而对于人民币汇率的“急贬”这一事实本身,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指出,中国并没有发动竞争性贬值的意图和需要。他表示,近几日的汇率波动仍在可控范围之内,更重要的是,中国央行在必要的时候完全有能力通过直接干预外汇市场来稳定市场汇率,防止出现由于“羊群效应”导致汇率非理性大幅波动。
易纲则强调,中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既体现了市场的弹性、市场汇率调整的灵活性,又能在市场波动过大的时候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使整个市场和经济运行更加平稳。
人民币长期依然强势
那么,此次调整是否会影响人民币的“大好前程”呢?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王国刚认为,中美经济实力在逐渐缩小,人民币从长期来看还是升值的,只不过这种升值的速度与形式将与过去不同,其间可能会有一些波动,但却不改上升趋势。
同时,不少海外机构亦对人民币持长期看好的态度。渣打银行称,此次改革象征着汇率机制改革又迈出新的一步,但并不代表新一轮人民币贬值趋势;瑞穗证券则表示,新汇改体现了完善汇率市场机制的意图,非常值得肯定;瑞银则预计,采用更加市场化的汇率机制可以增加人民币纳入SDR一篮子货币的机会。
“在分析股票价格时,我们都知道10日均线和60日均线所反映的趋势是不同的。同样的道理,判断人民币长期趋势时也不可局限于短期的调整。而从基本面来说,中国经济基础雄厚、外汇储备充足、贸易顺差格局也不会轻易改变,这些都是支撑强势货币的重要基础。”周宇分析。
此外,商务部的一项最新数据则显示,中国今年1—7月实际使用外资471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9%,这无疑是国际市场对人民币乃至中国经济有信心的又一真实写照。
- “欧版QE”引发多米诺效应 全球货币战争硝烟弥漫(2015-01-26)
- 人民币五连跌 货币战争号角已经吹响?(2014-12-25)
- 日元汇率下滑至七年低点 新一轮货币战争来袭(2014-11-04)
- 互联网宝宝收益破五奔四 后余额宝时代货币战争扩围(2014-05-19)
- 全球降息潮不断发酵 货币战魅影越来越浓(201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