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监管需走出“治乱”思维
摘 要:当前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要还是一种“治乱”思维。针对互金的负面清单管理内容,感觉很多内容像换了说法的“正面清单管理”,至少在监管对象的认定上,还是存在定位问题的。

当前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要还是一种“治乱”思维。针对互金的负面清单管理内容,感觉很多内容像换了说法的“正面清单管理”,至少在监管对象的认定上,还是存在定位问题的。
最近互联网金融界再度风声鹤唳。主要原因不在于遭遇挤兑、跑路的平台越来越多,而是针对互联网金融的专项整治工作已在路上,且要持续到2017年1月底。这一专项整治就是近日央行等14个部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金融联合整顿实施方案,5月前出台地方整顿方案,8-10月开始清理整顿。
当下的互金平台大都贴着红线走,很少没有隐性资金池的,技术活好的藏得深些,技术活不好的,专项检查稍微严厉起来就露馅了,而面对此次专项整治工作,压力就更可想而知了。专项整治工作过程中,可能会有许多做到上百亿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会因为资金链问题而出事。
这场专项整治工作最大的亮点是负面清单管理。根据《实施方案》规定:P2P不得设立资金池、自融自保、期限错配、期限分拆,除信用信息采集、核实、贷后跟踪、抵质押管理等业务外,不得从事线下营销。对P2P和股权众筹平台,未经批准均不得从事资管、债权和股权转让、股市配资等业务。股权众筹要求不得虚假标的,不得明股暗债变相集资,不得夸大实力和项目业绩等。对于线下私募发行的产品,不得通过线上向非特定公众销售,或者向特定对象销售突破了法定人数限制。跨界互联网资管产品,未经相关部门批准,不得将私募发行的各类金融产品通过打包、拆分等形式向公众销售等。规范互联网众筹买房,禁止各类机构开展首付贷业务。
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其实质不难理解,打个比方,我家菜园子,之前政府告诉我只能种几样菜,大家按规定种了菜,结果卖不出去,都烂在地里了;后来转变思路了,政府说只要不种毒品等危害公共安全的,大家想种什么都可以。所以一般列入的禁止条款,都是关系公共利益的、无法通过市场秩序消除公共负外部性的。若无公共利益和安全标准设定负面清单,负面清单与正面清单,就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了,只是换了一个说法。
笔者认为,当前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要还是一种“治乱”思维。针对互金的负面清单管理内容,感觉很多内容像换了说法的“正面清单管理”,至少在监管对象的认定上,还是存在定位问题的。
其实,互联网金融是一种不同实体间进行众包合作的生态系统,P2P和股权众筹平台、互联网金融IT技术公司、第三方支付平台、独立的金融工程设计平台、独立的第三方风控平台、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征信评级机构等,进行专业的众包合作,才真正构成一个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把互联网金融定义为某一个企业从事的业务是一种误解,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只是承担了金融服务的某一个流程和环节,而不是囊括了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整个过程。把单个的P2P、股权众筹、第三方支付、互联网保险、互联网资管等公司,看成是互联网金融,就如同把做厨具的公司说成是餐饮业,去厨具公司就餐,理解和定位有些不严谨。
事实上,按照《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规定,P2P等互金平台基本为信息中介平台,这样的厘定就是说互金公司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就是个基于信息交易的科技公司,只是P2P也好,股权众筹也罢,其从事的信息中介服务等主要集中于金融领域而已。
对这些细分化的互金平台进行类金融机构化监管,提出“对P2P和股权众筹平台,未经批准均不得从事资管、债权和股权转让、股市配资等业务”等,表面上看负面条
- 互联网保险去年增长率达80% 成互联网金融新风口(2016-05-12)
- 互联网金融监管收紧 前4月倒闭众筹平台超去年总量(2016-05-10)
- 互联网金融机构技术安全需先行(2016-05-04)
- 涉非法集资去年批捕10771人 互联网金融成为高危领域(2016-04-28)
- 互联网金融整肃风暴 保险业重点整治第三方平台资质(2016-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