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②】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2024-05-06 13:47:28

来源: 济南农业农村

责任编辑:张晓艳

  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富裕的“富”谐音,豆腐又与“兜福”、“头福”、“都富”等音相似,也就有了“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的习俗。济南莱芜区的“95后”小伙儿李硕,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创业,把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酸浆豆腐玩出了“新花样”,让这门老手艺得到了传承,还焕发出了新生机。

  凌晨时分,李硕的豆腐坊里依然忙碌,浸泡了几个小时的黄豆,被倒入电动石磨中碾碎,春节期间,家里团团圆圆吃豆腐,年味儿就是这样,简简单单却温馨美好。

  俗话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一年365天,每个深夜李硕都奔忙在豆腐坊里,如今他已经坚持了四个年头。李硕告诉记者,2019年他大学毕业后,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在青岛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一场与同学的简短对话,让他有了辞职回乡创业的念头。

  说起返乡创业做豆腐的原因,李硕告诉记者,大学实习的时候,他和同学在青岛拍微电影,同学都说:“你看那馍馍都上了国际舞台了,你天天说你那豆腐好吃,你不传承下去”。那个时候起,李硕就有了这种想法。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同学的一句话,仿佛点醒了梦中人。在茶业口镇,酸浆豆腐的手艺已经传承了200多年,而李硕家更是祖祖辈辈做豆腐。李硕就想着要把自己家的豆腐也做出点名堂来,卖到全省,乃至全国去。

  李硕的奶奶刘玉英曾告诉李硕,做豆腐可挺累,李硕这样回复奶奶:“奶奶做的这个豆腐这么好,大家都吃咱做的,我不传承下来,不瞎了你这个手艺?”当时奶奶也是心疼,后来一寻思,既然孙子愿意干这个,就全力支持,不但干,还得干好,咱还得干出个名堂来。

  半夜泡豆、凌晨制作、鸡打鸣就得卖豆腐,李硕的奶奶说,只要孙子能吃得了这份苦,自己就无条件支持。然而,一腔热血也难过“手艺关”。要想做出好豆腐,除了肯吃苦,还得精准把握好每一项工艺环节,做到点豆腐心中有数,熬豆汁火候恰当,新豆腐口味皆宜。为此,李硕反复试验,细细打磨,但是却屡屡受挫。

  李硕说,做豆腐需要掌握火候,还需要掌握下浆的多少,怎么样做出来的口感才是最好的,尝试了三四个月左右,做出来的豆腐一尝,感觉豆腐就我就是奶奶做出来那个口感了,可以说内心是非常开心的,因为能把这个味道传承下去了,能做出记忆中那个味道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李硕终于做出了传统酸浆豆腐的老味道,不仅得到了家里人的认可,十里八乡的顾客也是赞不绝口。 作为回乡创业的95后“新农人”,他还通过线上社群下订单,线下配送到家的方式开拓了豆腐的销路,把家乡的豆腐送进了几十公里外的城市社区和超市。

  客户宋玉美评价李硕说:“这个小伙子回乡创业的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人敬佩的,小伙子人品很好,并且能吃苦很能干,五六点他就从茶叶村出发到莱芜区,路程比较遥远,但每天都是风雨无阻。

  就这样,李硕沉下心来做豆腐,他用“柴火”烧出烟火味,用“诚心”做出老味道,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方式,李硕的豆腐销量也成倍数增加,从每天五、六十斤上升到现在的每天1000斤左右。

  为了让更多人吃到家乡的酸浆豆腐,带动更多父老乡亲一起致富增收,李硕通过“公司+合作社+作坊”的模式,发展合作豆腐坊40余家,城区合作供应超市10余家,成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66名,辐射带动周边的12个村居,近万人受益。

  莱芜区茶叶口镇茶叶口村说:“李硕回来以后,豆腐卖得多了,在他的带动下,钱也挣得比以前多了,因为他年轻,想法多,能带领村民们发家致富。”

  2023年,李硕又承包了30亩荒山,建起田园综合体,往上下游拓展豆腐产业链,用豆腐渣养猪养鸡,让废物得到利用。又建起了豆腐文化展览馆,研制了86道豆腐菜,让市民游客品豆腐、学文化。他还与教育部门紧密联系,让孩子们来自己豆腐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豆腐非遗文化,了解乡村,感受乡村风情。

  学生刘姿辰是第一次学做豆腐,觉得新颖,也挺有趣。如今,李硕的酸浆豆腐先后被评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名吃,他也先后获得“莱芜青年先锋”“济南市乡村振兴好青年”等荣誉称号。

  对于接下来的打算,李硕告诉记者:“新的一年里,我们更加的找准了方向和目标,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2024年我接下来要怎么干了。把我们公司的豆腐文化、豆腐产业和当地茶叶口镇的古村落红色文化、旅游文化和民宿文化进行一个深度融合,不断完善我们公司+合作社+作坊的发展模式,能够更好地带动当地的老百姓去实现共同富裕。(来源:济南电视台

编辑:张晓艳   值班主任:李欢

资讯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