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體中文

银行投资者信托“合谋”的无风险套利

http://www.e23.cn2013-03-07第一财经日报

    摘  要:银行、投资者、信托似乎已越来越像一个利益共同体,而将这些主体捆绑在一起的,就是最近几年“井喷”式发展的银行理财产品。

  银行、投资者、信托似乎已越来越像一个利益共同体,而将这些主体捆绑在一起的,就是最近几年“井喷”式发展的银行理财产品。

  根据普益财富的统计,2012年,我国针对个人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达2.8万余款,较2011年上涨25.84%,发行规模达24.71万亿元,较2011年增长45.44%,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创历史新高。而在七八年前,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的流量规模连1万亿元都到不了。

  为何在短短几年,理财产品增速如此之快?又为何银行、投资者、信托结合成了一个利益体?

  这一切还要从银行理财产品的“资产池—资金池”模式说起。

  所谓“资产池—资金池”,即银行建立一个“资产池”,借助信托等平台,再像采购员一样采购证券、债券、信贷资产等,将其虚拟地置入一个池子内。同时,银行对应地建立一个“资金池”,把客户募集的资金放入该池中来对接采购来的资产。

  这种模式区别于此前传统理财产品根据单款理财产品投资期内实际运作收益决定理财产品价格的方式。其可以形成大规模和连贯性的资金优势,并且通过对募集资金灵活的投资管理提高产品整体的运作效率。

  4万亿刺激政策退出之后,银行信贷规模日益紧张。“资产池—资金池”的模式下,银行理财则迅速成长为“第二信贷部”,接棒传统信贷资金难以覆盖的项目。据估计,目前约九成银行理财产品是以上述模式运营的。

  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8月末,全国共16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了理财业务,理财资金余额6.49万亿,较2011年末增长约42%,约占银行业总资产的5%。

  而从理财资金投向分析,投向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占比为43.59%;投向债权项类项目(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票据及收益权等)占22.19%;投向存款的占20.6%;投向权益类(股权、PE、基金及股票等)占9.68%;其他则是一些衍生工具、另类投资等较小渠道。

  其中,前两种资金,即投向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和投向债权项类项目的资金占比最大,二者合计达到65.78%。这其中,第一类,以银行间债市的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为主;第二类又以信托收益权和银行票据为主。

  银行理财资金的这种投资组合决定了理财产品相对的高收益率。

  在当前的市场上,若按收益率给投资渠道排个序的话,可以得出如下排列:活期存款利率最低;定期存款利率倒数第二;货币市场收益率大幅高于存款利率;债券市场收益率则更高;而信贷、信托市场的收益位于最顶端。

  这些渠道中,最低和最高两个市场资金的息差可能达到10个百分点。撇开这种极端的情况不论,简单比较存款与货币市场的收益,亦会发现居民购买理财产品的巨大动力。

  目前,银行活期存款利率为0.35%;三个月、半年、一年的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为2.6%、2.8%和3%。而在货币市场上,现阶段,三个月、半年、一年的SHIBOR利率分别在3.8866%、4.1010%和4.4000%的水平徘徊,分别比定期存款利率高129、130和140个基点。

  理财产品尚未勃兴之前,居民的投资渠道以存款为主,理财产品普及之后,居民终于得以通过银行理财产品,分享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乃至信托等投资渠道的收益。

  正因如此,“资产池—资金池”模式下,“重仓”债券市场、信托市场带来的高收益率刺激了居民等投资者的购买欲望。理财产品进入自行强化、螺旋式上升的通道。

  一般而言,收益和风险成正比,更高的收益意味着更多的风险。但这种常识,在当下的银行理财市场似乎失效。迄今为止,银行自行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尚无一起违约案例,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市场上的无风险收益率。

  其实银行理财产品的无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仰仗债市的零违约和信托的刚性兑付。债市方面,2012年尽管山东海龙信用债屡屡传出难以兑付传闻,但最终平稳着陆,债券市场零违约“真身”一直未破。与此同时,信托市场的刚性兑付潜规则同样根深蒂固。

  一方面,投资者、银行和信托等通道商共同分享了银行理财产品的高收益,另一方面,风险的控制上,又有了债市零违约、信托刚性兑付的兜底。整个市场也就出现了这么一幅画面:各类专家大谈理财产品风险,大有风雨欲来之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投资者等闷声发财,银行加速做大规模,投资者乐此不疲地抢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络编辑:陈淑贞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