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仓花样翻新 捕鼠夹子待升级
摘 要:又一起基金经理“老鼠仓”事件引发业内广泛关注。上周五,中国证监会证实,博时精选基金经理马乐控制的个人账户先于或者同期于博时精选基金买进70多只股票,交易金额和获利金额较大,涉嫌构成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下一步,案件将移送公安机关立案调查。
负面消息之前,也可以提前卖空某些股票,这些在成熟市场中常见的手法目前在A股市场也开始出现。
监控手段待升级
2009年多家公司爆发“老鼠仓”以后,基金公司普遍采取处处有监控、每个环节人盯人的方法来防范内幕交易,在最容易产生内幕交易的岗位如基金经理、投资总监的座位上方都安装了摄像头,有的公司甚至一人设置多角度摄像头,力求全方位无死角记录员工行为。在交易时段,投研人员手机必须上交,桌面电话也必须受公司专人监控,如非工作必要,电脑上不允许安装即时通讯软件如QQ、MSN等,确实需要安装的,通话记录也受公司实时监督。尽管这样的做法对基金公司员工的行为规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如果有人处心积虑想做“老鼠仓”,还是有可乘之机。
“监控再严密也有死角,一人可能有几只手机,上交时就将最不常用的那一只交上去。”有基金公司员工这样说。加上目前无线上网、智能手机交易越来越方便,人盯人的防控策略,其实也监控不了基金公司眼皮底下的违规交易行为,更别说是下班以后了。
随着市场交易工具的多元化,以及券商、信托、银行、基金均开通全资管业务,“老鼠仓”的运作更容易在各类机构中寻找监管最薄弱的环节,如参与伞形信托,就是利用信托业务大扩张,监管手段尚未到位的机会进行。同样的,利用某些券商、基金子公司急于拓展业务的心理,一些打擦边球的专户,得以利用出借的通道进行运作。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从2013年中报开始,上市公司股东信息将实行分拆信息披露工作,主要是针对保证金、保证券账户日益频繁出现于上市公司股东名单的现象,但在目前并非硬性要求,公募基金经理做“老鼠仓”,仍然可以通过该渠道进行。
而这些“老鼠仓”的新阵地,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信息公开不足,媒体难以追踪。过往几年,通过追踪超级大户的持股行踪,媒体挖掘出了一些交易背后的猫腻,而在基金、券商专户、伞形信托等信息披露不足的区域,媒体即便发现疑点,也很难深入调查。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的“老鼠仓”阵地,逐步下移到中小板、创业板。由于公募基金规模大,小市值股票很难进入其十大重仓股行列,比起参与银行、保险等大市值蓝筹股,基金的行为要隐蔽得多,在这个领域设置“老鼠仓”也更难被发现。近两年小股票行情好,这样的做法也日益普遍。
除了突击检查,目前已经曝光的“老鼠仓”,往往来自亲属举报。据了解,交易所的交易实时监控系统,已经能够迅速地从个股交易异动中,寻找机构与散户的联动痕迹,结合举报,回过头寻找基金经理“老鼠仓”的蛛丝马迹,往往一抓一个准。但难处在于,每日的异动交易成千上万,如果要一一核查,监管部门人力物力根本无法承担。除非收到举报,或异动过于明显,涉及案值较大,才会触动核查机制。
制度化建设起步
如何从制度源头防范“老鼠仓”?已实施两个多月的新《基金法》已有重大突破。根据《基金法》第十八条,“公开募集基金的基金管理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其本人、配偶、利害关系人进行证券投资,应当事先向基金管理人申报,并不得与基金份额持有人发生利益冲突。公开募集基金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建立前款规定人员进行证券投资的申报、登记、审查、处置等管理制度,并报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备案。”这是国内法规首次允许从业人员进行证券投资。从国际成熟市场经验来看,严格禁止从业人员买卖股票
- 马乐与一私募同时现身4公司流通股东 巧合还是老鼠仓?(2013-07-31)
- 马乐与一私募同时现身4公司流通股东 巧合还是老鼠仓?(2013-07-31)
- 银行揽储暗战升级 暂停两年存抵贷重出江湖(2013-07-05)
- 从拉面匠到渔场主:拉面之乡的经济“升级版”(2013-07-03)
- 国管公积金暂停业务是系统升级需要 7月5日恢复(201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