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仓花样翻新 捕鼠夹子待升级
摘 要:又一起基金经理“老鼠仓”事件引发业内广泛关注。上周五,中国证监会证实,博时精选基金经理马乐控制的个人账户先于或者同期于博时精选基金买进70多只股票,交易金额和获利金额较大,涉嫌构成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下一步,案件将移送公安机关立案调查。
并不有利于解决“老鼠仓”等问题,通过申报、登记等疏通的措施,可能将更好地解决该问题。
据了解,在美国,证券从业人员在二级市场投资,购买前必须先向公司申报,公司在充分规避可能涉及内幕交易的情况下给予授权方可购买。往往公司会给出一个不损坏持有人利益的时间段让从业人员选择买入股票,另外其申报的股票账户受到公司严密监控,一旦违规,将处以巨额罚款并获刑,且终身行业禁入。
不过,从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的情况看,尽管政策开了相应的口子,但国内基金公司推进员工证券投资仍迟迟未有动作。“首先是缺乏细则。‘备案’二字看似简单,究竟该在何时提出备案?如何跟踪其账户的动向?一旦违规,如何处罚?目前很多环节都语焉不详。现在属于敏感时期,我们是不会贸然去做的。”深圳一家中型基金公司高管告诉记者。尽管一些基金公司本身属于合资性质,其外方股东已有完备的审批程序可供借鉴,但其员工透露,公司两年内不会放开员工参与证券投资的口子,主要原因还是惧怕在合规上出现闪失,成为众矢之的。
“允许从业人员参与证券投资,确实可以起到疏导作用,但却难以保证从业人员在申报账户之外,还另存‘老鼠仓’账户。”有基金经理认为,在全资管背景下,信托、银行、券商、基金分属不同的监管部门,他们开展的业务重叠度越来越多,监管力度也各有不同,若统一监管,信息披露做到一致和透明,在不同的部门中寻找监管短板的“老鼠仓”就难以进行。未来券商、私募、信托及保险均可以发行公募基金,反“老鼠仓”的难度将越来越大,不做到统一信披,对真正守法者将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
- 马乐与一私募同时现身4公司流通股东 巧合还是老鼠仓?(2013-07-31)
- 马乐与一私募同时现身4公司流通股东 巧合还是老鼠仓?(2013-07-31)
- 银行揽储暗战升级 暂停两年存抵贷重出江湖(2013-07-05)
- 从拉面匠到渔场主:拉面之乡的经济“升级版”(2013-07-03)
- 国管公积金暂停业务是系统升级需要 7月5日恢复(201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