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市场“掘金”内幕
摘 要:在不良资产包的接手者中,除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外,PE、信托、第三方机构也参与其中,也不乏律师、跨国公司和民企老板“火中取栗”。
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几年或有高达万亿的不良资产从银行剥离,不良资产处置将迎来新的“洪峰”。
在不良资产包的接手者中,除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外,PE、信托、第三方机构也参与其中,也不乏律师、跨国公司和民企老板“火中取栗”。为了盈利、避税甚至达到消除法律追溯隐患的目的,这些“民间”接手者从拍卖行、产权交易中心等渠道,用极低的价格买进经过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等层层追讨而没法要回的坏账,继续追讨。尽管“讨债”之路异常艰辛,但这些人很多时候能大赚一笔。
火中取栗“淘金”棘手不良资产
“现在正在经历的是第二波不良资产处置高峰—银行、信托公司有大批不良资产向资产管理公司出售。第一波高峰是2003年开始的几大国有银行改制上市。”老吕(化名)介绍。老吕从2006年开始与几名合伙人出资约3100万元拍得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原来价值9.3亿元的不良资产包。
“看上去很便宜,购买价不到资产价值的3.5%,但处置起来无比棘手。”老吕感叹道。在这宗3100万元的不良资产包中,有197笔债权。其中两笔最大的,一笔是1293万元,另一笔1580万元。正是这两笔不良资产的处置、追溯,前后耗时达5年,至今无果。
老吕接手的不良资产包来自某大型国有银行。其中,1580万元的不良资产与一家大型房产开发商有关。“按理说,不良资产和大型企业有关,应该好处置。因为这些大企业资金实力雄厚,又不会破产倒闭。但实际上,债务人品牌越知名、规模越大,越难从他们那里要到钱。”这么多年的不良资产处置经验,让老吕深有感触。
这笔1580万元的不良资产形成于15年前,并在1999年就被法院判决为由上海某城市开发有限公司对201万美元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1999年的法院判决并没有执行到位。执行未果之后,该大型国有银行才将这笔债权作为不良资产打包出售给信达。2006年,这笔不良资产又被信达公开拍卖。后来,老吕所在公司花了3100万元拍得了包括这笔不良资产在内的资产包。
继银行、信达之后,老吕也走上了对这笔不良资产的追债之路。而且,老吕还发现开发公司包括大型房产开发商在内的两股东有抽逃注册资金的嫌疑。如果股东涉嫌抽逃资金,可以追加股东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甚至可以追诉股东所涉嫌的刑事责任。对此发现,老吕很感振奋—让开发公司清偿当年债务是很有可能的。2006年10月,法院判决开发公司的两股东因抽逃注册资本,分别对1050万元和538万元两笔债务承担清偿责任。
正当老吕认为胜券在握的时候,意外发生了。2011年1月,法院执行庭拟冻结相关账号、划扣1050万元。在办理手续的过程中,就在划扣资金前几个小时,该公司将该款项从银行账户上转走。当执行法院向更高一级法院汇报,准备处理时,该省高院执行局对执行案作出了“暂缓执行”的通知。至今该大型房产开发商仍未付。各怀心思
跨国公司民营老板积极购买
除了上述被上级法院“暂缓执行”的不良资产,资产包里的那笔1293万元的不良资产,实际上已经不存在。“就是债权已经灭失。根本不存在这样一笔不良资产,但仍被银行打包出售了。”老吕介绍。
在几大国有银行改制上市的过程中,剥离出几万亿元的不良资产。并通过财政、央行再贷款、发行金融债券等方式对这些银行进行巨额注资。在这个过程中,不排除个别银行塞进虚假的、甚至根本不存在的“不良贷款”,来获取财政资金,借机转嫁经营性损失,甚至通过剥离来掩盖违
- 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升破5% 股份银行易买高收益产品(2013-11-14)
- 银行卡在手却被盗刷 嫌犯是银行业务员(2013-11-13)
- 20余家民营银行名称获核准 民资办银行已无政策障碍(2013-11-13)
- 工行山东分行营业部七项措施提高银行卡业务市场占有率(2013-11-12)
- 利率市场化众生相:银行客户经理称被断了财路(201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