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女汉子抗衡中石化:不甘被欺负曾给总理写信
摘 要:1999年,在以山东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身份亮相后,刘爱英便开始以一己之力“拯救”山东地炼,为夹缝求生的企业奔走呼号成为了她最普通的工作。“当时希望把山东地炼企业整合成一个新的主体,以抗衡国有大石油公司的不断压迫。”在《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面前,操着当地口音的刘爱英,丝毫没有掩饰山东人的心直口快。
央企。
一些地炼企业选择抱央企“大腿”,是因为央企有着优势的上游资源和下游的销售网络,但央企的参与也一直伴随着过度垄断的争议。事实上,山东地炼已成央企必争之地。中石油、中石化希望通过收购打压地炼的实力,而中海油、中国化工则希望通过控股来加强在成品油方面的生产能力,增强与两大巨头抗衡的实力。
值得注意的是,山东境内那些真正有规模的地炼比如京博石化、汇丰石化、金诚石化等,都不在被收编之列。“中石化也找我们谈过收购的事情,但我们基本不会考虑。”傅勋征对记者坦言,“其实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活法,他们的管理成本太高,但我们很精练。”
五大巨头纷纷收编山东地炼,打算彻底掌控山东成品油市场的剧本已不断上演。但对于地炼企业来说,出路已经不多:要么企业连横,抱团与地方政府合作;要么就是与央企合作。前者能够在保存企业自身的前提下不断壮大,但是上游油源问题还是不能得以充分解决;后者虽然能解决这个问题,但被央企全部吞并只是迟早的事情。
对于地炼缺少油源的问题,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微博]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表示,开放原油进口就是让民企多挣几个钱,对整个市场格局不会产生影响。小孩儿和巨人怎么斗?
油品升级博弈
原油进口和油品升级是横亘在地炼面前的两座大山,在关于原油进口大门是否对民企敞开的争论进入白热化之际,油品升级能否达标又成为时下讨论的另一热门话题。
最近一些关于山东地炼因油品升级大考将遭遇生死劫的报道让刘爱英眉头紧锁,更有甚者提出了油品升级压力将导致一半的地炼厂倒闭的猜测。“那是瞎说,地炼企业油品升级工作几年前就开始了,至少有70%的企业可以生产国四标准汽柴油。”她死死地盯着电脑屏幕,目不转睛。
随后,刘马上打电话召集各大地炼厂长举行座谈会,甚至还邀请了媒体参与其中。“有些媒体对地炼企业存在误解,我希望他们如实报道。”
媒体的“误会”可能源自近年来不断发生的问题汽油事件。
2010年3月中下旬,河南省安阳市内上海大众、广州本田、北京现代等4S店突然接到大批送修车辆。这些故障车辆都有着同样的“病征”:轻则会出现加油不顺、冒黑烟、尾气刺鼻的情况,重则排气管不断喷出红或黑色液体、无法启动,最严重的会出现一些零件损坏的情况。消息瞬间在媒体圈炸开了锅,一些车主和4S店遂将矛头直指中石化93号汽油。
在媒体报道和上级调查结果的双重压力之下,4月底中石化河南安阳分公司承认,由于油库质检环节把关不严,致使该批次部分存在质量问题的93号乙醇汽油流入市场,但把“最终责任”踢给了外购公司——山东一家炼油公司。
遭遇河南油品质量门之后,中石化开始限制下属销售公司购买地方炼油厂生产的成品油,而主要依靠公司调配油品进行供应。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刘爱英第一时间站出来说话,中石化在河南的问题油与山东地炼无关,中石化的问题油是乙醇汽油,而山东地炼企业根本不生产乙醇汽油。
在油品升级这个问题上,地炼与中石化再次针锋相对。但实际上,一些规模较大的地炼企业依靠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加工出来的成品油都能符合国家要求。“好多中石化的加油站,其实里面卖的是我们生产的油。如果质量不达标,他们怎么会卖,”刘爱英如此解释。
刘爱英所指的规模较大的地炼企业就包括汇丰石化。傅勋征告诉记者:“其实我们也能生产国五标准的汽柴油,今年
- 中石化事故尚在发酵 三桶油抢先设自保公司避险(2013-12-05)
- 中石化爆炸事故成反对管网剥离理由:新公司更没经验(2013-11-27)
- 中石化事故炸飞300亿可转债发行 近6亿增持成泡影(2013-11-26)
- 中石化收购阿帕奇公司埃及资产1/3权益正式交割(2013-11-15)
- 中石化油储地遭神秘人夜拆 目击者称像特种作战(2013-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