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连发6文发问IPO改革 用“唐僧肉”比喻新股
摘 要:岁末年初,市场千呼万唤的IPO开闸终于到来。然而,令人预想不到的是,新的发行体制下,与IPO相伴而生的却是高市盈率、老股套现、紧急暂缓、紧急措施等乱象。
新股发行为何状况频出
岁末年初,市场千呼万唤的IPO开闸终于到来。然而,令人预想不到的是,新的发行体制下,与IPO相伴而生的却是高市盈率、老股套现、紧急暂缓、紧急措施等乱象。
一系列乱象,乍看起来问题出在高价发行。从已经公告定价的几家公司来看,30多倍到60多倍的市盈率超出很多市场机构的预期。尽管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高市盈率无可厚非,但当前的市场行情下,把市盈率定得如此之高,必然含有投机成分。高市盈率引发了高比例老股套现、暂缓发行、证监会紧急公告等连锁反应,让监管层和市场参与各方都陷入混乱和茫然。
在发行企业和中介机构看来,投资者对新股的热情是高定价的原动力。那么,投资者这样的狂热是否错了?IPO暂停一年多来,股市持续低迷,投资者对股市兴趣渐减。作为久违的新鲜血液,新股以稀缺商品的姿态出现,必然获得投资者的青睐。更何况,A股市场历来有“打新”、“炒新”的传统,人们记忆中,新股还是稳赚不赔的低风险高收益产品。这些因素导致了新股不仅受到机构的追捧,也在网上申购中受到散户的热抢。
在利益至上的资本市场,规则才是至关重要的。除去超募与老股转让这个具体的漏洞之外,此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方案在顶层设计上就有值得商榷之处。监管层引入老股转让意在增加首日股份流通量,引入券商自主配售意在让券商一手托两家制约其高定价的冲动。但是,A股市场两个不变的事实让监管层为美好愿望而做出的设计存在先天缺陷。首先,A股市场散户占主导的投资者结构没有变,即便是身为机构的基金公司也是大散户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这决定了整个市场投机氛围浓重,市场对新股无理性的追捧在没有惨痛教训的情况下不会改变。其次,我国证券公司的收入结构仍然是承销费占大头,IPO企业客户对券商更为重要,这使得券商很难在自己买方和卖方两类客户间实现平衡,价格博弈难以形成。这两个因素使得IPO重启初期的高定价成为必然。
由此,有着先天缺陷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方案很快就“状况百出”,承受不住舆论压力的监管层则不得不紧急出手干预,市场更加惶惶然。
资本市场纷繁复杂,各方利益纠结,观点碰撞剧烈,这尤其需要监管层保持定力,不为迎合任一方的利益而作出有失偏颇的决策,也不能为解决意料之外的问题而总是采取临时举措。否则,很可能让改革设计的美好初衷打了水漂。
新华社:IPO新规“打补丁”难防监管漏洞
暂停一年多的A股新股发行,在开闸伊始成为发行人、承销商和投资者眼中的“唐僧肉”。尽管利益各方通过高价发行、老股减持和网下配售的“哄抢”行为,遭中国证监会紧急监管,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IPO新规“打补丁”短时间内恐难防监管漏洞。
新股发行成“唐僧肉” 发行人承销商“哄抢”
截至1月13日,尽管还没有一家拟上市公司完成发行上市的最后一个步骤;登陆交易所,但是停滞一年多的新股IPO,在开闸后俨然成为发行人、承销商眼中的“唐僧肉”。
对于700多家排队已久的拟上市公司来说,IPO重启让大家产生了冲动,高价发行股一个接一个。记者发现,在目前确定新股发行价的13家拟上市公司中,从事工业阀门设计、制造和销售的纽威股份,发行市盈率居然高达46倍,而在其计划挂牌的上交所,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仅为10倍左右。
纽威股份并非孤例,此次IPO重启以来,拟上市公司高价发行成为普遍趋势。记者统计发现,13家已经确定发行价的拟上市公司的
- IPO改革重创江苏索普重组 垦丰种业弃借壳欲IPO(2013-12-05)
- 中小学教科书成唐僧肉 市场争夺战背后存利益博弈(2013-07-16)
- 证监会加强新股发行监管 五公司暂缓新股发行(2014-01-13)
- 证监会急发三大措施加强新股发行监管(2014-01-13)
- 今日6新股申购 应流股份网上发行量居首(2014-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