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10万亿元背后:信披依然朦胧
摘 要:在较长一段时间里,银行理财产品仍然以“理财”之名,行“存贷”之实,并通过通道业务的开展,成为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延伸,而产品管理银行在实际操作中的信用中介身份也并未实现改变。
四个节点与六个维度
纵观2013年全年,银行理财业务共经历了四个关键节点:非标管制、同业投资、流动性紧缩和债市走熊。
受制于存贷比和授信额度管制,此前银行多以理财资金对接单一信托、券商资管和基金子公司专项计划等通道,对授信客户实现“曲线放贷”,并构成了以银行理财为根基的影子银行体系;与此同时,银行理财在类贷款模式下的快速发展,也间接带动了通道类机构受托资管规模的成倍放大。
去年3月,银监会下发8号文,要求银行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下称非标资产)的余额不得超过理财产品余额的35%和银行总资产的4%,其中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同时文件要求银行理财产品要做到单独管理、建账、核算。
无疑,8号文的下发给理财产品非标投资划上了规模“红线”。但是,这一管制并未能够遏制银行从事类贷业务的冲动,8号文下发后,银行间的非标交易逐渐由理财转向同业,而理财则以投资同业存款的形式对同业非标业务提供支持。
彼时,同业资产的买入返售在银行间兴盛起来,而期限错配和杠杠率也随着表内非标比重的增多而提高;而银行也在尝试扩大理财余额“分母”或将非标资产包装为标准化资产等方式规避8号文管制,例如中小企业私募债通道业务。
同业投资的增多又加剧了去年6月份的流动性紧缩,央行[微博]按兵不动下,银行以短期同业资金配置长期非标资产的模式显然受到了威胁。
另一方面,流动性紧缩又导致了两个现象出现,其一是银行不得不祭出预期收益率更高的理财产品,以完成资金的募集,据Wind数据统计,2013年银行理财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7%,较上一年度高出36个BP。
其二是银行的“持非标而弃债”,加之上半年的债市整肃风暴,大量债券面临抛售压力,而债券市场的收益率更是一路抬升,这亦对债券型理财产品的投资业绩构成压力,据报道,部分银行理财为满足本金和预期收益的刚性兑付,不得不通过关联交易等方法将实际亏损掩盖或转移。
此后,市场中一度传闻监管层将下发“9号文”(《商业银行同业融资管理办法》),对同业非标投资建立监管框架,该文件虽然仍未出炉,但同一时刻,象征着银行理财产品转型方向的“银行资管计划”试点工作也已悄然开启。
然而理财产品转型并未能够消减银行的表外授信冲动,下半年中,招商银行的“委托定向投资”和民生银行的“TRS理财”的出现标志着银行的管制套利活动进入了新的阶段。
围绕着转型和套利两个主题,21世纪资管研究中心在此次榜单中综合银行理财发行数量所体现的发行能力、发行增速背后成长能力、信息披露的充分程度、标准化投资和非保本比重所体现的进化能力以及投资品种、币种所体现的多样性等六个维度进行了评比。
与此同时,本榜单还将业务转型、渠道布局、产品创新、体系建设、舆情等五项非量化要素作为附加项纳入榜单排序范围。
- 4月1日在售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一览(2014-04-01)
- 3月31日在售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一览(2014-03-31)
- 3月27日在售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一览(2014-03-27)
- 银行理财产品再受青睐 四步破解说明书玄机(2014-03-26)
- 盘点银行理财乱象 超三成客户遭遇误导销售(201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