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公司风险与处置年考:刚性兑付隐匿财技
摘 要:不过,观察目前已披露的信托公司年报,却无法寻觅刚性兑付的踪影。仅陕国投一家明确表示通过自有资金认购信托受益权来解决裕丰项目兑付问题,其他公司均未有相关表述。
尽管被业内颇多诟病,但刚性兑付短期依旧难破,压力始终如箭在弦。
不过,观察目前已披露的信托公司年报,却无法寻觅刚性兑付的踪影。仅陕国投一家明确表示通过自有资金认购信托受益权来解决裕丰项目兑付问题,其他公司均未有相关表述。
那么,刚性兑付这个业内公开的秘密,究竟隐匿在报表何处?
业内人士透露,观察信托公司的所谓兜底与风险问题,从财务报表中主要应关注三个重点,一是自营资金与信托资产的相互交易,二是自营资产的不良率,三是信托公司的赔偿准备金计提。
刚性兑付,从历史来看,是信托公司为维护市场声誉和规避监管的不利后果而在信托计划发生兑付风险时采取的一种特殊处理的权宜之计,在行业发展初期也确实为警戒提升风险管理能力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
具体而言,体现为在项目出现流动性风险,融资方无力还贷时,信托公司动用自有资金先行保证投资者本金和收益兑付的处理方式。
隐匿财技
基于信托刚性兑付的主要路径,将“与关联方的重大交易事项”部分作为一个观察窗口,略可管窥局域,部分“兜底”运作确实在此隐匿。
从普遍的观点来看,尽管这种潜规则被认为可能对信托公司的经营造成重大损失,但通常会处理得非常隐蔽,若想从财务报表中看出端倪非常困难。
但基于信托“刚性兑付”主要的路径,一是信托自营资金为企业发放贷款后偿还信托资金,二是自营资金直接认购信托受益权,因此,将“与关联方的重大交易事项”部分作为一个观察窗口,略可管窥局域,部分“兜底”运作确实在此隐匿。
信托公司财务报表中,“与关联方的重大交易事项”项下,多数对“固有财产与信托财产相互交易”情况作出披露。
一般而言,信托公司以固有资金投资公司自己管理的信托项目受益权,或购买自己管理的信托项目的信托资产,都应纳入这一统计范畴。
在目前已披露的68家信托年报中,上海信托、新时代信托、华润信托等当期数据均维持较高水平。中粮信托前一年这部分交易规模均为0,2013年则新增了3260万元。而国元信托、吉林信托、苏州信托等则未发生交易。
其中,仅江苏信托一家披露了固有与信托财产之间的详细交易情况。公开信息显示,江苏信托固有资产去年投向的信托计划共计23个,其中新增项目8个,包括东渡国际青年城北区(一期)贷款项目、六合双客厂债权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查询信托产品)等,合计期初数6.24亿元、本期发生额7.43亿元、期末数13.67亿元。
然而需注意的是,尽管在研究“刚性兑付”的财务报表体现时,可以选择上述观察窗口,但必须明确“固有财产与信托财产相互交易”绝不等同于“兜底”数据,对于信托公司而言,还有至少两种情况会反映在这类数据中。
一是信托公司初期未能募得足够资金,自掏腰包购买部分受益权,随后逐步转给客户;二是在固有资金中配置信托受益权以提高投资收益。
同理,在这部分交易上规模很小的公司,也不代表项目未遭遇兑付危机。众所周知,信托公司解决项目流动性问题的方式还包括引入第三方接盘,此前常见的借助资金池腾挪等。
另外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尽管信托公司会动用自有资金所谓“兜底”风险项目,但这并不意味着会形成绝对损失,大多数情况下,此权宜之计目的主要是换取时间空间,在自掏腰包度过兑付大限后,信托公司仍会继续推进风险处置流程,通过司法诉讼、拍卖等方式实现资金的全部或局部回流。
自营不良
- 政信合作再收紧 多家信托公司政信合作项目被叫停(2013-07-26)
- 多家信托公司中报业绩出炉(2013-07-16)
- 信托投资者受困谁之过 刚性兑付有代价(2014-02-26)
- 评论:刚性兑付已威胁金融体系稳定(201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