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借P2P托管吸金 背后商机巨大
摘 要:“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P2P的出现曾一度被视为洪水猛兽,这些草根平台不仅快速抢占了银行的信贷客户,更笼络了大批存款及理财资源。时过境迁,随着P2P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监管层对P2P平台管理政策的日渐明朗,银行与P2P已不仅仅是竞争对手的关系,网贷平台托管业务正在成为众多银行争抢的香饽饽。
监管吹风 扫除障碍
其实,银行早已对P2P网贷托管垂涎欲滴,之所以迟迟不敢动手,只是忧虑监管问题。不过,近日监管机构频频发声支持P2P在银行托管,这也为银行的进军开辟了道路。
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日前表示,P2P的资金托管应该在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资金托管容易造成风险传递、风险溢价,有可能数倍放大行业风险。
中国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张亮也表示,“部分开展资金托管业务的非银行机构暂未取得相应的托管资质,在风险管控业务流程和系统效率上还存在一定缺陷,有可能会导致一定的风险传递和风险溢价”。
张昌林透露,民生银行资金托管平台是在监管层鼓励先行先试的基础上成立的,筹备过程中得到了监管层的指导。
与第三方支付相比,商业银行在托管领域具有先天优势。李俊超表示,相比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行才是真的托管,第三方支付都是虚拟托管账号,P2P平台会是一个大账户,然后在账户里划分虚拟的用户托管账户,用户账户必须自己授权才能使用,杜绝平台动用用户资金、防止跑路,银行则可以为每个用户开设真实独立的账户。
此外,第三方支付机构本身还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金信网首席运营官安丹方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首先,第三方支付公司并没有专业能力参与投资监督,也没有相关法规授予监督权力,换言之,第三方资金托管业务还没有相应的托管资质;其次,托管流程的标准性及合规性无从确定,即便P2P平台在第三方支付机构资金托管,也大都是支付公司按照P2P平台的指令进行操作,其实也难以杜绝自融、虚构假标、跑路等问题”。一位P2P平台专业人士表示:“目前第三方支付内部账户之间的资金转移在银行系统里并不体现,即便支付公司挪用,银行也无法有效甄别,这也是让监管机构最担忧的地方。”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银行与P2P的监管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期。王坤如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严格上来说,真正的托管是与托管方、被托管方和出资方在资金保管和支付上达成的一种法律约定,只能在满足某些条件下才能转移资金。在投资者把钱放入托管账户时,托管方需要按照合同约定来支付资金给予第三方。银行虽然设立了托管账户,但是不是有能力尽到托管义务,保证资金严格按照相关方的合约执行做到合同审查和合规审查而不是形式上的托管还需要观察,否则,银行和其他支付公司的托管一样只是资金保管和支付通道,而没有尽到托管义务,这也是监管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 商业银行信用贷年化利率最高逾20% 逼近监管红线(2015-02-10)
-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恐蔓延 流动性和房价是关键(2015-02-04)
- 大额可转让存单有望年内推出 将为利率市场化铺路(2015-01-16)
- 修改商业银行法建议方案上报 或涉存贷比指标修改(2014-12-17)
- 商业银行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还总额1年增63.72%(201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