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骗贷风波续集:多家银行起诉追债
摘 要:青岛港商品骗贷丑闻持续发酵,近日涉及其中的众多银行正在通过法律途径追回贷款。
[ 一些银行为了完成考核指标,拼规模,拼利润,忽视安全性、流动性,甚至不惜放松信贷标准,放弃尽职调查 ]
青岛港商品骗贷丑闻持续发酵,近日涉及其中的众多银行正在通过法律途径追回贷款。
据外媒报道,花旗集团正在起诉瑞士贸易商摩科瑞(Mercuria),以向Mercuria追讨存放在青岛和蓬莱港的超过2.7亿美元金属的预售款,因中国对青岛港融资骗贷的调查导致花旗要求Mercuria提前付款。
“在虚假抵押以及重复抵押的情况下,银行几乎无抵押物可以处置,只能采取诉讼方式进行追债。”北京一家专注于金融借贷纠纷案件的匿名律师对《第一财经(微博)日报》表示。
花旗、渣打业绩受连累
随着调查的持续,外资行和贸易商开始纠缠起来。
花旗认为,青岛港调查结束,作为提供融资的银行,花旗有权得到Mercuria的付款。
但Mercuria辩称,目前缺少足够的青岛港相关信息,并不足以让Mercuria提前付款。同时这批金属的权利和义务均属于花旗,花旗应承担与青岛港存储金属相关风险,而不是Mercuria。Mercuria声明还称,诉讼程序的目的正是理清合同双方关于存放在青岛和蓬莱的金属的权利和义务。
花旗近期季报称,截至今年6月底,花旗向在中国港口储存的金属提供了约4亿美元融资,其中约有2.85亿美元的金属融资与青岛和蓬莱港口有关。
与花旗业绩受影响一样,渣打同样受青岛港骗贷调查连累。
今年上半年,渣打香港区税前盈利8.68亿美元,同比减少16%,盈利下滑主要缘于渣打要为青岛港的涉事贷款做出1.57亿美元的大额拨备,贷款减值同比大增1.33倍,拖累利润增长。
6月初,青岛港被曝正在调查铁矿石仓单是否被用于重复质押从不同银行骗取贷款,6月中旬,中国青岛港大港保税仓库被关闭,该地的金属交割暂停,而当时正值当局对铜、铝和氧化铝融资欺诈进行调查。随后多家外资银行纷纷承认牵涉其中。
据不完全统计,有近20家内外资银行卷入铜等有色金属融资业务,这些金融机构涉足青岛港有色金属贸易融资业务的融资额在200亿元左右。此后,内外资银行普遍削减对中国商品融资交易的敞口,而部分卷入青岛港有色金属融资骗局的外资银行则叫停了针对部分中国新客户的金属融资业务。
据悉,德诚矿业(德正资源子公司)是青岛港大宗商品融资骗贷调查事件的中心,此前因涉嫌利用同一批金属库存重复骗取融资贷款而遭到调查,多家银行牵涉其中。
7月中旬,渣打银行表示,已经在香港对德诚矿业相关负责人启动法律诉讼程序。不仅如此,南非标准银行也针对可能“失踪”的青岛港铝库存正式开始寻求法律程序予以保护,该银行在相关事件中的风险敞口约合1.7亿美元。
另据媒体报道,近日汇丰控股和荷兰银行均已向青岛港金属贸易融资诈骗案关键人物陈基鸿提出起诉。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工行近期也向法院申请对涉及此案的信用证实施拒付。
事实上,国内银行对商品贸易商的起诉也从未停止过。上海法院网信息显示,今年以来,已有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等10家上市银行开展对钢贸商的金融借款纠纷诉讼。
单就涉及钢贸信贷案件而言,上海高院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上海法院共受理一审涉钢贸金融商事纠纷案件约3700件,同比增长约5.5倍,收案标的金额达到了230亿元,占去年金融商事纠纷案件标的总金额的51.4%,同比增长约3.4倍。
- 青岛港骗贷事件发酵 渣打银行在港索赔3600万美元(2014-07-16)
- 17家银行148亿资金受累青岛港骗贷 监管层曾预警(2014-06-13)
- 青岛港骗贷显管理漏洞 福布斯富豪深陷资金危局(2014-06-11)
- 青岛港骗贷显管理漏洞 福布斯富豪深陷资金危局(2014-06-10)
- 青岛港融资骗贷案或导致工行海外收购告吹(201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