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打假人状告乳企歪打正着为调制乳“正名”
摘 要:“调制乳到底是不是属于牛奶?”近日一则打假新闻让乳业再次被舆论聚焦。由于事关大家最关心的乳品质量,职业打假人叶光状告多家乳企“把‘调制乳’标成牛奶卖”的消息一经爆出,大有再引发一场乳业质量地震的态势。
还有一种牛奶叫“调制乳”
“调制乳到底是不是属于牛奶?”近日一则打假新闻让乳业再次被舆论聚焦。由于事关大家最关心的乳品质量,职业打假人叶光状告多家乳企“把‘调制乳’标成牛奶卖”的消息一经爆出,大有再引发一场乳业质量地震的态势。然而一周过去,这则最初看起来来势汹汹的“职业打假人状告调制乳事件”不但没给食品行业带来风波,反而让更多人认识了调制乳的质量营养和牛奶属性,成了给调制乳“正名”的好事。“调制乳”未“调”出大风波的背后,是媒体的理性、企业的坦诚以及行业专家的积极应对。
难得理性:“调制乳”报道媒体没有“一边倒”客观报道给公众上了一堂科普课
众所周知,1995年,22岁的王海在北京各商场购假索赔,50天获赔偿金8000元,从此,有关职业打假人的消息就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尽管这几年国内对职业打假的行为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其行踪仍一直是媒体追逐的聚光点。
此次也不例外。当8月18日有关职业打假人叶光在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法院状告三家乳企调制乳与标签标识不符、涉嫌欺骗消费者一事经当地媒体报道,由于事关消费者最关心的乳品质量问题,顿时舆论哗然。起初的一两天里,多家媒体以“调制乳当成牛奶卖,1吨牛奶能卖1.2吨产品”、“我们还要喝多少年‘假牛奶’”、“乳品命名里到底有多少猫腻”等为标题,报道了此事。
“老实讲,有媒体据此写出《我们还要喝多少年‘假牛奶’》之类的新闻报道并无意外。但是,尽管给‘假牛奶’三字加了引号,这一表述似乎没什么不当,但读后仍可能给读者留下‘调制乳不是牛奶,硬充牛奶’的印象。”20日,一位乳品界人士曾向记者表示,他很担心“调制乳”事件被发酵成涉及全行业的质量事件。他说,如果把这种标识标签不规范问题,演变成否认调制乳质量,对国内乳业是不公平的,不仅会误伤整个行业,对消费者也是一种误导。
但是,随着蒙牛等乳企及时作出解释回应,及一批专家、行业协会代表出面澄清,新华社等一批主流媒体相继发声,“调制乳与纯牛奶均属牛奶产品”、“解读新国标正确认识调制乳”、“有一种‘奶’叫调制乳”等稿件相继见诸报端。职业打假人状告几大乳企的这一周,俨然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乳品科普宣传周。
“没想到,经职业打假人这么一‘挑’、经媒体这么一‘炒’,反而帮消费者搞明白了调制乳的质量和特点。”近日,记者走访济南超市发现,几位销售人员已不像事发之初那样焦虑。
之前经常购买蒙牛未来星的孙女士表示,以前凭口味就知道这种奶不是“纯牛奶”,对包装盒上“调制乳”三个字是否显著也并不在意。“现在媒体已经把调制乳介绍得更清楚了。关键看营养指标,如果口味好、孩子愿意喝,有什么不好?”
坦诚直面:业内及时揽责改过化解“调制误区”“调制乳≠低品质”打消公众疑虑
除了主流媒体在报道上更加理性客观全面,在此次“调制乳”事件中,相关企业、行业专家、相关协会组织没有像过去那样一遇质疑即三缄其口,而是以坦诚的态度积极应对,毫不回避,或揽责改过,或解答公众疑惑。这也是“调制乳”概念最终得到社会认可的另一大原因。
- 多家乳企掀资源整合潮 纲领性文件或于本月出台(2014-02-20)
- 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将迎“大考” 或被清理一半(2013-08-12)
- 5家乳企将面临高达19亿元处罚(2013-07-04)
- 传五大外资乳企在华遭反垄断调查 对集体涨价秋后算账(2013-07-02)
- 发改委首启婴幼儿乳企反垄断调查 合生元首遭调查(2013-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