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融券余量骤减三成 做空者弃金融转向中小板
摘 要:融资融券交易是2014年12月沪指上攻3000点的“助推器”,也是今年“1.19”大跌的“落井石”。
融资融券交易是2014年12月沪指上攻3000点的“助推器”,也是今年“1.19”大跌的“落井石”。
相比汹涌的融资交易,融券交易要冷清许多,目前融券余额还从未突破百亿元关口。《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近期随着1月大盘在高位转入震荡,融券者的态度也正在发生变化。自去年12月31日至今,尽管期间有所反复,但两市融券余量和余额出现趋势性下跌,截至2月2日分别较2014年末下降34.10%和33.29%。其中金融股的融券余量下降最为明显,而中小板指ETF融券余量则出现较大提升。
融券余量和余额双降
同花顺iFinD统计数据显示,去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融券余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3.52亿股。2015年最初几个交易日则缓慢下降,但趋势并不明显。
1月19日以后,市场更加复杂多变,波动进一步加剧。尽管1月23日沪指创出阶段反弹高点3406.79点,但在2月2日又一度逼近3100点关口,个股跌幅超过15%的比比皆是。
在这样的背景下,沪深两市融券余量和余额不升反降。1月7日,沪深两市融券余量较12月31日有所下降,至13.42亿股,但融券余额则小幅上升至85.02亿元,为历史新高
(12月31日融券余额为82.83亿元,为历史次高)。此后两市融券余量和余额逐渐减少,1月8日余量减少5.55%至12.68亿股,9日、12日~14日四个交易日分别下降3.78%、5.07%、1.72%和3.78%。15日和16日略有增加,至16日收盘时两市融券余量和余额分别为11.36亿股和70.41亿元,这一水平已经较12月31日下降15.98%和14.99%。
1月19日,由于监管层出重拳规范融资融券业务,沪指暴跌7.70%,其单日跌幅之高排名历史前茅,也为此前融券的投资者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赚钱良机。不过从盘后数据来看,当天融券者卖出反而比前一交易日有所减少,全天卖出13.35亿股,融券偿还则达到15.29亿股,融券余量再一次下降至9.42亿股。
19日以后,尽管有关融资融券风险控制的消息仍然层出不穷,但市场反应不再有当天那么激烈。20日~23日沪指连续反弹四天,在此过程中,两市融券余量反而温和上升,26日收盘时达到11.63亿股;不过距离12月31日的峰值仍然相去甚远。
26日开始,大盘重回下跌轨道,而两市融券余量和余额则双双下跌。1月27日~2月2日,沪深两市融券余量和余额连续五个交易日下降,2日收盘时两市融券余量只剩下8.91亿股,余额55.25亿元,分别较12月31日下降34.10%和33.29%。2月3日、4日虽有所反弹,但4日收盘时也只有59.57亿元。
多因素致券源缩减
从个股来看,金融板块是两市融券余量和余额双降的最大推手。根据同花顺iFinD统计数据,从12月31日至2月3日,两市融券下降最快的前七名全部是金融股。在此期间招商银行的融券余量减少1074.45万股,截至2月3日只剩下623.14万股,降幅高达63.99%,融券余额也下降了1.91亿元,只剩下9079.21万元。中国平安融券余量则减少了142.86万股,2月3日只剩下194.40万股,区间融券余额减少了1.18亿元。海通证券融券余量从812.94万股减少至396.35万股,降幅同样超过50%。
事实上,两市融券交易一直处于非主流状态,只占两融总量的不到1%,获得的关注度相比融资要少得多。但这种长达一个月时间内出现趋势性大幅下降却鲜有出现。为什么在大盘震荡甚至下跌的过程中融券反而会下降呢?记者采访了多方观点。
首先看券源。据同花顺iFinD数据提供的统计显示,两市的转融券余量数据,自1月中旬以来就出现了下降,在1月14日的时候两市转融券余量为9.87亿股,而2月3日这个数据已经减少到了8.39亿股,减少幅度为15%。比
- 产业资本疯抢金融资源 资本大鳄热衷淘金(2015-02-06)
- 央行降准0.5个百分点 金融地产或最受益(2015-02-05)
- 吕家进:发展普惠金融将惠及最广大人民(2015-02-04)
-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吕家进说“普惠金融”(2015-02-04)
- 互联网金融呈现井喷式发展 四大领域藏“金矿”(2015-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