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的“钱途”
摘 要:第三方支付在2014年依旧呈现高景气,银行卡收单、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三类市场均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然而,高景气却不能掩盖安全事件频发所暴露的风险,资金安全性、信息安全性、内控机制等问题渐渐浮出水面,第三方支付行业亟须规范发展。
第三方支付在2014年依旧呈现高景气,银行卡收单、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三类市场均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然而,高景气却不能掩盖安全事件频发所暴露的风险,资金安全性、信息安全性、内控机制等问题渐渐浮出水面,第三方支付行业亟须规范发展。
在2014年,第三方支付市场最不缺的就是“新鲜事”。微信抢红包大战、银行围剿支付宝、阿里和腾讯“烧钱”补贴打车应用……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程度可见一斑。
市场的火热带动了交易规模的激增。快的打车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一年的时间内,仅快的打车在线支付车费总交易额就高达128亿元。当然,这只是第三方支付市场爆发式增长的一个缩影。根据艾瑞咨询预测,2014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预计约为23.3万亿元,较2013年的17.2万亿增长35%以上。业界认为,目前第三方支付已经成为中国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线上与线下支付的融合,未来第三方支付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有市场就有竞争。为了在“钱途”无量的第三方支付领域站稳脚跟,持牌企业走过了忙碌的一年:不仅要培养客户的消费习惯,还要加快对行业的探索。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表现在操作层面就有了前述的热闹非凡,甚至不惜以数十亿的资金投入来抢夺客户。
这不难理解,任何一种支付方式的竞争终究还是利益的竞争,即消费者使用哪种支付方式就意味着使用相应的支付系统,也因此需要支付给该系统相应的手续费用。基于此,一部分支付企业逐渐走向数据化、金融化,抢食传统金融业务。
其实,将目光投向金融领域也存在一定的“被动”成分。毕竟,目前在我国的支付市场中,银联根基庞大,而各家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支付业务模式也较为同质化,同时,一些商业银行也在加入收单市场。入局者众多使得支付行业正在趋向“微利”,支付企业只能借助业务的扩张、突围,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其中,利用已有数据和资源开拓新的商业模式和支付场景,是第三方支付机构能否获利的关键。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延展包含两大方面,一是从基础支付业务出发,提供更多元化、更全面的支付产品和业务,最典型案例是互联网支付和线下支付厂商开始向移动支付拓展,例如在2013年和2014年,BAT巨头纷纷布局移动支付,争夺移动端入口,推出面向个人的移动支付产品;二是创新性较强的支付公司在支付业务的基础上发展跨界业务,将支付业务管道化、平台化,其中为了谋求利润的增长,第三方支付行业开始寻求在原有支付业务的基础上构建增值服务,如营销、用户体验改善,金融和财务管理等,构建竞争壁垒。
整体而言,眼下第三方支付行业蕴含的
潜力巨大,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安全事件的频发将风险隐患推至风口浪尖。例如,央行上海总部的一纸声明让第三方支付机构“畅购”资金链危机暴露在聚光灯下。根据央行的调查,该公司存在严重经营违规造成的资金周转问题,这一事件引发了各方对预付卡挪用、超发、不入账等违规问题的关注。此外,2014年也被视为我国POS行业有史以来罚款涉及面最广,罚款金额最多的一年。
之所以称为“第三方”,是因为这些支付平台并不涉及资金的所有权,只是提供资金转移的中介服务。第三方支付本质上是一种资金的托管代付,解决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信任难题,使得交易双方能够安心地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交易,“第三方”存在的基础是将安全性置于首位。
但现实的情况是,一些
- 无钱难任性 第三方支付频向大型集团“投怀送抱”(2015-02-12)
- 第三方支付首现倒闭 上海畅购员工不知老板去向(2015-01-05)
- 第三方支付首现倒闭 宁波成重灾区涉及资金超4亿(2015-01-04)
- POS收单没赚头 第三方支付触网求生(2014-12-31)
- 第三方支付平台有漏洞 收买冒用信用卡成财路(201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