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盗刷江湖:第三方支付成为作案工具
摘 要:自己在家中,卡在老公身上,但是卡里的钱却被转走了15000元。这是家在北京的侯小姐上周三的遭遇。
[链接]
芯片卡遭遇成本困境
在多方采访中,南都记者发现,当前普遍使用的磁条卡可以被轻易复制,无疑是银行卡盗刷频繁的最主要漏洞。
一家总部位于广州的银行卡供应商相关人士向南都记者表示,磁条卡安全性不高,各类卡,只要带有磁条的,都能做成银行卡,比如说超市会员卡等,只要通过读卡器读出磁条信息,再通过复制器写入空白磁条,就可以“克隆”一张银行卡。
实际上,磁条卡的安全痼疾早已为银行界所熟知。一位国有银行信用卡部门相关人士向南都记者坦言,磁条卡保密性差,确实很容易被复制。银行卡磁条有三轨信息,只要将这三轨信息通过电脑软件写到空白卡上,就可以复制一张信息完全相同的卡。
相较而言,正在推行的芯片IC卡则安全系数较高。上述银行卡供应商人士告诉南都记者,芯片卡每次使用的要秘都不一样,这意味着刷一次,信息变化一次,盗刷分子以往利用买“卡料”以及获取密码方式进行盗刷没法奏效。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目前我国已累计发行了超过38.3亿张银行卡,金融IC卡在银行卡总发卡量中的占比为7.2%。刘育全透露,截至目前芯片卡还没有任何犯罪案例出现。
不过,实际情况是,在芯片卡时代没有来临前,目前正在发行的金融IC卡绝大部分为既有芯片又有磁条的复合卡。这种复合卡既可在完成芯片化改造的终端上通过芯片进行交易,也可在未完成改造的终端上通过磁条完成交易。上述供应商认为,此时芯片卡的功能并没有完全启用,只不过刷卡信息会记录在芯片中,而在防盗刷功能上与磁条卡无异。
据悉,按照央行要求,2015年国内银行将全部完成金融IC卡取代磁条卡。然而金融IC卡的推广进程并不理想。“如果不是政策任务,银行的动力并不足。”上述国有银行相关人士向南都记者表示。
前述银行卡供应商相关人士指出,IC卡成本较高是造成银行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一张磁条卡成本几毛钱,一张磁条卡要20多块钱,差别太大。”对于供应商来说,成本高主要是因为前期的研发成本较高,以及需要获取央行的系统认证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对于银行而言,一旦银行卡升级,大量ATM、PO S机等受理终端也需要相应技术升级,这无疑是一笔巨大花费。
从目前来看,银行为了降低升级成本,芯片卡价格普遍比磁条卡高。南都记者走访了包括工农中建交在内的国有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股份制银行以及广州银行、广州农商行发现,建行、中行目前不受理磁条卡直接换芯片卡,市民需要选择重新办卡。上述银行中,除兴业银行承诺明年1月之前市民换卡不需手续费外,其他银行均要收取10—20元的工本费,且若出现银行卡丢失,芯片卡的补卡费用全部高于磁条卡费用,多为15—25元。
面对较为高价的芯片卡,部分市民选择观望。
- 第三方支付成为作案工具 解析银行卡盗刷江湖(2013-09-16)
- 工行济南天桥支行突出重点 全面拓展银行卡市场(2013-09-10)
- 工行济南大观园支行力促银行卡业务发强音(2013-08-30)
- 国内首张自主知识产权 手机支付银行卡上市(2013-08-29)
- 银行卡闲置 提示费照收?(201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