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摘 要:现有的金融监管难以防范因金融机构太大和太复杂所形成的系统性风险。过大规模带来过大而无法管理、过大而无法倒闭、过大而无法救助的问题。许多大型金融机构的董事会和管理层已经无法对整个集团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过高的市场集中度使得金融体系无法承受某家大型金融机构的倒闭,而在欧盟,银行业的资产总规模已达到欧盟GDP的3.5倍,银行危机还带来了主权债务危机。
构建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系列谈之七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Macro-prudential)的理念受到空前重视。实际上,从金融监管诞生伊始,着眼于宏观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和侧重单体机构个体风险的微观审慎监管从来都是有效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危机前长期的金融繁荣和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研究和金融实践被淡化和忽视,这也是系统性风险不断积聚直到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金融危机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在新一轮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中,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要素和框架结构也已日渐清晰。本文将从分析危机前金融稳定机制的缺陷入手,探讨为什么要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其监管框架和主要要素,在整个金融监管中的定位,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以及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金融危机暴露了金融稳定机制存在的缺陷
危机前普遍认为已有的经济调控框架、金融监管和市场纪律已经提供了实现金融稳定的有效机制。第一,货币政策致力于稳定通货膨胀预期,通过价格稳定为金融稳定创造条件。第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致力于熨平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减少对金融体系的冲击。第三,微观审慎监管可以有效阻止金融机构的过度冒险,提高金融体系的抗冲击能力,防止因单体金融机构的危机而传染为金融体系的危机。第四,金融行为监管和其他强化市场约束的政策使得市场纪律得到加强,从而有助于提高金融稳定程度。第五,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使得市场主体之间能够更便捷地进行风险转移、定价和管理,通过对风险的“有效配置”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健程度。第六,以存款保险为主体的金融安全网可以有效阻止单体金融机构破产引发的系统性恐慌。
然而,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危机前的金融稳定机制存在重大缺陷,至少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现有的金融监管难以防范因金融机构太大和太复杂所形成的系统性风险。过大规模带来过大而无法管理、过大而无法倒闭、过大而无法救助的问题。许多大型金融机构的董事会和管理层已经无法对整个集团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过高的市场集中度使得金融体系无法承受某家大型金融机构的倒闭,而在欧盟,银行业的资产总规模已达到欧盟GDP的3.5倍,银行危机还带来了主权债务危机。
第二,现有的金融监管难以防范因跨行业、跨市场传染所产生的系统性风险。欧美银行业的业务结构和产品极为复杂。在欧洲,银行资产负债中只有30%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其余70%由衍生产品等复杂的交易业务构成;在美国,银行业资产与GDP的比重虽然只有0.8,但实际上银行的风险暴露远远超过这一数字,大量资产通过复杂的证券化被表外化,并衍生了更为复杂和不透明的影子银行体系。在这样的市场中,监管和市场监督都遇到很大困难,无论如何加强信息披露,市场也无法充分理解庞大金融机构复杂的业务结构和产品,脆弱市场信心背后是金融机构之间、不同市场之间的风险传染性大大增强。
第三,现有的金融监管存在着重大真空。至少有三个产生系统性风险的重要领域在危机前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持续的监测:一是资产泡沫,特别是房地产市场泡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房地产价格暴跌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二是政府债务。欧洲主权债务对金融稳定产生的巨大冲击表明了这也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三是跨境资本流动。新兴市场国家更容易受到跨境资本流动的冲击,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典型案例,随
- 金融危机的“伪标签” 资产证券化(2013-09-17)
- 民生银行与阿里金融达成合作 将在淘宝设直销银行(2013-09-17)
- 券商关注四大领域改革:土地、金融、民资进入、涉外经济(2013-09-16)
- 金融业薪酬起底:信托高富帅 银行波澜不惊(2013-09-16)
- 周小川发文论证包容性金融 支持设立民营银行(2013-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