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策略大讨论:关键时刻须尽快修复市场信心
摘 要:A股在短短十多个交易日里经历了大幅下跌,特别是许多个股遭遇连续跌停。监管层和众多机构纷纷站出来或政策出手或增资入市。
面临平仓风险。
④股权质押:目前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参考市值1.85万亿,其中券商、银行、信托质押参考市值分别为11000亿、3912亿、2044亿。按个股跌幅中位数36%推算,本轮下跌之前股权质押参考市值应在2.9万亿左右,根据目前市场平均质押率0.25-0.4,预计质押资金规模在7000-12000亿左右。目前股权质押资金预警线约170%左右,平仓线约150%左右,质押率在0.4的质押标的多数已接近预警线甚至平仓线。如果市场继续大幅下跌,更多股权质押标的将会受到冲击。
如果放任市场下跌将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即便系统性金融风险没有爆发,局部损失出现也会对金融机构造血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并扼制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影响实体经济融资环境,最终不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转型发展。
应警惕2008年次贷式恶性循环蔓延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也是由小到大的连锁反应所致,并最终演化成“债务危机——流动性危机——信用危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从演绎路径看:
第一阶段,2007年2月-2007年7月:债务危机在次级抵押贷款领域浮现,但并未引起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
第二阶段,2007年7月-2008年5月:债务危机蔓延,抵押贷款机构(如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纷纷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金融机构陷入流动性危机,政府出手救市;
第三阶段,2008年5月-2009年3月:美国政府乐观估计前期救市举措,宽松政策一度放缓,但随后危机全面恶化,贝尔斯登、“两房”等机构先后破产,全社会信用危机加速蔓延。
当前A股市场持续下跌已经开始触及部分券商、银行、信托公司的潜在风险点,如果不加遏制继续加速恶化,潜在金融风险隐患随时可能发生。
对救市政策的建议
从6月15日以来A股经历着急速暴跌,上证综指、中小板指、创业板指分别下跌27.9%、37.2%、36.7%,且市场下跌的步伐丝毫没有放慢脚步的迹象。下跌以来16个交易日中7天出现1000只以上个股跌停,其中3天超过2000只个股跌停。这种暴跌已经超出一般意义的股市回调,已经是股灾。而且股市持续下跌已经蕴含金融风险,大量融资套牢盘下股市去杠杆的自发调整远未见底,且持续下跌会引发基金赎回潮的进一步下跌,而券商、银行、信托的场内外融资、股权质押等与股市相关的资产近5万亿,市场持续下跌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即便系统性金融风险没有爆发,也将影响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和融资功能,最终不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转型。因此,维持金融市场稳定刻不容缓。
我们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稳定市场情绪,恢复市场正常秩序,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1、平准基金买入跌停公司,激活股市流动性
股票大面积跌停说明市场的流动性已经出现问题,单纯拉抬指标股无法解决。建议平准基金通过程序化交易购买跌停板上的股票,激活股市的流动性,并公开宣布买入跌停股票,承诺未来1-2年不减持所购股份,显示政府救市决心。央行通过MLF、PSL等各种手段向证券公司、银行提供流动性,保证经纪商与交易商贷款资金链不断裂,确保金融体系不出问题,必要时降准。
2、切断有毒资产,强平账户场外大宗交易
随着股市下跌,场内外的强平账户越来越多,成为最强大的卖盘,而且影响市场预期预期,带动主动去杠杆的抛压。建议设立专门基金,通过交易所大宗交易接受触及强平的账户,减小强平对二级市场的直接冲击。
3、通过激活中小板、创业板,聚集市场人气
场内融资受限于融资标的范畴,中小板和创业板占比不高,但场
- 券商基金齐救市能否扭转周一见(2015-07-06)
- 千万不要对央行放话曲解为救市(2014-05-15)
- 评论称楼市拐点迟早会来 政府救市不宜再举(2014-05-05)
- 评论称楼市拐点迟早会来 政府救市不宜再举(2014-05-04)
- 中国证券报:不可释放房地产救市错误信号(2014-04-22)